旅游行走/于而凡

 

 

日本电视有个好节目:Some Where Street ——莫一个街道。这是有关旅行的节目。与普通旅游节目不同,他们没有介绍一般旅游胜地,而是随意在一座城镇一处乡村行走,穿过大街走小巷,去探索人家后门,进入人家的商铺,工作室或住所。和本地人对谈,感受到平民的生活。每收看这节目,总感到好熟悉。这旅行的状态,本是自己的旅游常态?

 

有好几种旅游,主要可分团游跟自主游。最常见的团游是观光旅游,旅人对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都市风貌等旅游目的以静态观赏为主,缺乏参与和交流;旅行团安排行程都是走马看花,以最短的时间覆盖最宽的知名旅游胜地。

 

另一种团游是文化知识型旅游,可以是科技或文艺交流,考古或民俗或自然考察旅游,寻根或朝圣旅游等等。景点虽与观光旅游有别,方式基本相同,都是蜻蜓点水式旅游。

 

自主游人数不会太多,最常见是一人或两人或一家。他们自己安排旅程,随意性强,启程前,须把旅游目地的资料收全。旅游目地各不相同,蛮有个性烙印。这种个性旅游,可以是休闲旅游,也可以是体验生活旅游。休闲旅游者,会把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安排得足够,于是有穿街走巷,曲径探幽的可能。这个性旅游者,更能把握一座城的格局,体会一个地方的风貌。

 

而体验生活旅游者,通常会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少则一个月。在较长的日子里,他们会尝试学习一种文化技能或参与一些文化活动。他们在民间留宿,和本地居民生活在一起,最能读懂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如有时间,体验生活旅游是最理想的旅行,它会开阔人的眼界,丰富我们的生活历练。好多西方年轻人,工作一段时间存了几分钱,就敢撤职出国旅体验生活。

 

台湾已古作家三毛,能迅速猎取许多读者的心,半是靠行万里路的初心。她曾在世界各地住过,融入当地的生活,所以能写出那么富有色彩的经历。而她在南美旅游,特注重跟路人或原住民打交道,这才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游记。她去过却没写过巴厘,我想主因是她无法与当地居民交流。从这我们能看出,旅游文学与旅游报道的不同。要写出好文,旅不应该只是游玩,更应该行走。

 

虽然向往三毛的生活历练,本人却没她的勇气与魄力。而活在第三世界的自己,年轻时打工的薪水,不够做环游世界的经费,等有经济能力,却无法轻易抛开事业,学西方年轻人长期旅游。每年,有个半个月长的假期,就不甘愿把时间交给旅行团糟蹋,休闲自由行就成选项。于是,跟日本电视节目相似,在自由行中,我会手拿一张地图,用徒步来测量一座城市的宽度与深度。在徒步中感受一个地方的冷暖与风情。徒步到不了,就尽量用公交,与普通市民同步,去探索普通游客忽略的城角,去尝试把握一座城的动脉。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1920
  • 在线: 12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