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慕尼黑
~游欧余记之二
/于而凡
往哪里去寻找太阳?
当白雪重锁门窗
掏空一座城
时间也在凝固中颤抖
在空街上我听到
纳粹的军靴来回返走
原没计划在慕尼黑停留,毕竟它不是旅游名城。可从阿姆斯特丹去维也纳,耗10多小时的车程又嫌长,就中途在慕尼黑停留一晚。
火车一进入德国,雪就开始下降,窗外白茫茫少见人烟。黄昏到站时慕尼黑的天空灰沉沉,雪下得细却密。网上订好的旅店离火车站不远,处在灰旧又僵硬的建筑群之间。在欧洲别的城市,火车站离市中心不远,四周通常是古建筑林立的发达区域。而在这里却是呆板贫乏的旧建筑,应该是战后重建的速成品。二战时盟军71次空袭,此城四分之一建筑被炸毁。旧建筑改装的旅馆虽小却很别致,拿几幅艺术照当墙纸,鲜艳的色彩给受寒的旅客送暖。
晚餐就在旅店附近的土耳其餐馆解决。没有多种选择,这时候,大部分商铺都已关门。在这寒冷的圣诞夜晚,灯火阑珊,路人影绝,只留下呆板冷酷的建筑,以及空洞的街道。在那黯然的街灯下,偶尔回荡的脚步声,令人恍惚置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场景。那疑似军靴的步声,不就是纳粹军队正在巡逻?
慕尼黑,最易和纳粹联想在一起。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后,这里成为纳粹据点,党总部就设在这里。战前一年的“慕尼黑协定”就是在这里签署。这“运动首都“是纳粹兴起的发祥地,国王广场附近建有许多希特勒的“领袖”建筑,部分还在。在慕尼黑西北16公里处的达豪,纳粹建立了第一个集中营。
饭后不甘闷在旅馆,就想去老城中心玛丽亚广场看有没有欢庆节目。虽不算太远,刺骨的寒风让徒步成妄想,试着乘地铁又在购票机荧幕上的德文前面却步。圣诞之夜,就这样在旅房虚度。
早晨步行去玛丽亚广场,路边大雪已经积累得厚实。太阳依旧不见踪影,大雪封闭了市民们的门窗,道上人踪依然稀少,仿佛是一座给人丢弃的空城。路大部分时间也是空的,汽车是偶尔掠过。这可是拥有130万人口的都会,德国第三大城市呀!
对圣诞的节日概念,欧亚明显各异:在亚洲是商业场所的欢庆;在欧洲是家庭的聚会。在慕尼黑,企业商铺餐馆都休假,有乡可回的都走了,家在都市的也关门吃团圆饭,少有人肯在大冷天出门溜达。话说回来,虽然路上少有车辆掠过,要过路的市民,仍然呆呆站在红绿灯旁守规。德国人民的自律不是盖的。
玛丽亚广场四周,都是欧洲古典建筑的精华。那复繁细雕的花边和人像,尤其是高墙上那会转动的五彩人物雕像,给游人满满的惊喜!也就是少许游客的存在,才稍微让这老城中心,露出点人烟气。可年底显然不是旅游旺季,慕尼黑的人烟气,要在九月末到十月初,持续两周的慕尼黑啤酒节才会兴旺起来。
虽有好多繁重的花边做装饰,慕尼黑的古城建筑,给人的印象是庄重又阳刚,跟我们对德意志人的印象,倒是合拍。
历经二战空袭,这些古建筑还辛得以保留。战争结束后慕尼黑迅速重建,1972年还成为奥运会举办之地。可是这城市的噩梦还没完,就在奥运进行期间,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组织发动了慕尼黑惨案,以色列11名运动员遭杀害,让这城市再次含垢忍污。
这事件还有续篇,以色列情报特务局,组织了历时九年的报复行动,暗杀了11名黑色九月的幕后人。这些情节,由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改编为电影“慕尼黑”,让这城市的名字,再次获得大众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