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山居笔记里的余秋雨/于而凡
──评“寻觅中华”
一直以来,我是余秋雨的书迷,从第一本“文化苦旅”直追到“笛声何处”。他写的文化散文与写生命阅历的散文一样出色,如果要我选的话,我认为“山居笔记”是他的巅峰之作,文化资讯丰满,思想挖掘得很深。我总是反复阅读他文章,因为它能令我长沉醉,也能令我长沉思。想来,我喜读散文的习惯就是从余秋雨开始。
最近,拿到他新书“寻觅中华”便如得珍宝,买后立刻阅读,一气呵成读完它。谁知,读完后却感到失望之极,是何因?原因是在这本书里,他有太多现身说法,太突出说书人的存在,写法竟然跟他频繁在电视讲话的口气很相似。他也把个人对历史的感悟和自身的心路历程混杂在一起,令人困惑,这究竟是关于作者心路历程的散文还是历史文化的大散文?
像以往的文章一样,作者是惯用充满感情的文句,来描写个人对历史的感悟。以往,是这些感情令读者感动,这些感情也就是余秋雨散文独有的魅力,是余秋雨文化散文跟别人文化散文最大的区别。说实话,夏勇坚的散文也很出色,里面的文化资讯很丰富,比余秋雨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为什么没余秋雨出名?说到底是他的写法太沉重而不够煽情。虽然余秋雨注入了很多自身的想法与感情——攻击他的人说是太矫情——他散文里的文化资信依然有一定的重量,不可轻视,特别是在山居笔记系列里的文章,感性与理性的交接竟能闪出那么撩人的火花。可惜的是,在“寻觅中华”这本书里,我们却找不到这一些长处!
在这本书,在好多文章里,还没说到真题前余秋雨常用很长很长的铺叙,让读者带著很大的期望读下去,可说到真题时,不是一笔带过草草收场,就是道出的资讯太浅薄,点出的思想毫无新意,令人好失望。而在好多章节里,他也太多用自身的阅历做铺叙,令文章失去了重点。在讲述自己对历史的观点前,先讲述自身钻研学问之苦乐,就有点老王卖瓜之嫌。其实这些人生阅历,余秋雨的忠实读者也早在他自传以及他其他散文里读过,根本无重复之必要。
这种笔法我们其实也很熟悉,在好多文章中余秋雨反复用过,可通常都用在有关自己生命阅历的散文中。像“霜冷长河”书中的大部分散文,用这种写法是必然必要,能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可是在历史文化散文中重用就太过了。让人感受到现在的余秋雨是多了当名人的自觉感,表现欲就不知不觉加重,这是很可惜的现象。在失望之时,我多么期望“山居笔记”里的余秋雨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