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趣談
過客
馬是大自然的偉大創造,它高大俊美,雙目有神。馬的家鄉是遼闊的大草原,天馬行空,多麼自由自。自從人類給它加上鞍韉,雖然它飽受胯下之辱,但它對人類還是忠矢不二。
三國名馬故事
《三國演義》中載劉備《馬躍檀溪》是一匹名馬“的盧馬”。《三國演義》著成於元代,但早在南宋時,著名詞人辛棄疾在《破陣子》就有這樣的詩句:“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說明“的盧”作為名馬由來已久。後來劉備把它送給龐統,這匹馬目標太顯著,結果是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設伏射死。
關二爺的赤兔馬名頭更為響亮。有賴於它奔跑疾如閃電,關公瞬間取華雄、顏良、文醜的首級如探囊取物。關公被俘殺後,赤兔馬不食草料而死。赤兔的故主是呂布,俗話說:“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證明呂布也是豪傑。呂布被曹操俘殺時,它爲什麽不赴難?可能赤兔不是凡馬,黯曉孔孟之道,只爲忠義者獻身!
絕影是曹操的坐騎,老曹被張繡追殺,死了兒子和典韋,全靠這馬逃掉,這馬中了三箭,硬是馱著老曹逃出升天,但最後這馬傷勢過重死掉了。
中國馬屬蒙古馬,個頭偏小;用於國際賽事都是阿拉伯馬,一匹阿拉伯純種馬價格以百萬美元計。西貢富壽跑馬場用的騎手都是十四、五歲的小孩子,似有剝削童工之嫌;後經有關部門查明,所用的賽馬叫做“草馬'”馱重只有30公斤,成年人會把它壓垮。
2. 汗血寶馬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發現在大宛國發現這種汗出如血的寶馬。武帝是個“馬癡”,以重金求之不得,便兩次派兵攻打大宛,以數萬生靈的代價引進千頭汗血寶馬(下圖)。馬匹毛色棗紅或栗色,出汗後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豔,給人感覺是在流血。漢武帝得到此馬後,心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 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關公的赤兔馬就是汗血寶馬。
跟“馬背上的民族”不同,中國是農耕社會, 對馬的要求是耐勞負重,適於騎乘奔跑的汗血馬不受重視,作战用的马匹則多数被阉割,喪失了繁殖能力。因此,曾興盛上千年的汗血馬慢慢在中華大地徹底消失,成了一個迷。
根據專家考證,“汗血寶馬”,本名阿哈爾捷金馬,原產土库曼斯坦(即古大宛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有3000多年歷史,現僅存約2000頭,頻臨絕滅。
阿哈馬已成為土库曼斯坦的國寶,地位幾等於中國的大熊貓,身價比阿拉伯馬還要高,可達一千萬美元。中國前主席胡錦濤訪問土庫曼斯坦時,也曾獲贈最珍貴的阿哈爾捷金馬。
3. 最難讀的漢字
漢字的艱辛,眾所共知。清朝時有個人名叫“馬騳骉”,他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入場時,點名的官吏不認識他的名字,又來不及查字典,只好硬著頭皮念道:“一馬二馬三馬!”馬騳骉知道是點自己的名,又不敢當面告訴讀音,只好高聲答應:“到!”點名的官吏笑了,馬騳骉也笑了。一群六隻馬,連《辭海》也查不到,翻《康熙字典》,它們的讀音是“dubiāo”。
4. “拍馬屁“考
漢語有關馬的詞組用的最多的是“拍馬屁”,但它的出處卻很少人知道。
蒙古是馬上得天下的民族,蒙古人牽著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並附帶隨口誇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可是相沿很久以後,有的人不管別人的馬好壞、強弱,都一味地只說奉承話,把劣馬也說成是好馬了。逐漸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屁”。也有人說實際上拍馬時決不能拍馬的屁股,但由於漢人很少騎馬,就把“拍馬”想像為“拍馬屁”了。
有無名氏編了本《馬屁大觀》,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諸子、筆記小說等近百部古籍中選取關於“拍馬屁”的材料數百則,集“拍馬屁”之大成。“拍馬屁”的頂峰是北齊時,成武帝的寵臣和士開得了傷寒,醫生告訴他應服“黃龍湯”。此湯何物?大糞是也。和大人面露難色,當時正巧有一文人在場,便自告奮勇地說:“大人,此物甚易服,讓在下先為您嘗嘗。”說完,一飲而盡。
不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人擅長“拍馬屁”,老外也愛“拍馬屁”。美國的習語apple-polish (擦蘋果) 跟拍馬屁有異曲同工之妙。英國有位叫施滕格爾的專家,就著書傳授拍馬秘訣:要隱約含蓄和恰到好處。真是經驗之談,因為中國早就有句俗語叫“馬屁拍在馬腿上”。討好人不到位,反而沒有落好。
我們的東鄰也十分精於此道,古老的三百六十行,如今又添了一行:拍馬屁。在日本東京,有兩個年輕人把為別人提供奉承服務變成了職業,說白了,不就是靠“拍馬屁”為生?而且他們的生意越做越火,因為天下就有這樣的人,他們說:“雖然聽幾句恭維話要交錢,但我仍然很高興。”
5. “馬善被人騎”
俗話說:“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馬也有“不善”的時候,那它只有活受罪。當年未當上女皇的武則天,認為對付烈馬的辦法唯有使用馬刺和鞭子狠狠地揍。馬吃硬不吃軟,只有屈從、迎合。
西方人常用牧羊犬放牧馬群。牧羊犬兇狠狠不可一世的樣子有時激怒了馬,反過來很咬一口,狗只有夾著尾巴逃之夭夭,充分體現狗是欺軟怕硬的傢伙。一位德國記者捕抓了這一難得的諧謔鏡頭:
6. 中醫裡的“馬藥”
我只知道牛有“牛黃”、蛇有“蛇寶”,但想不到馬也有“寶”,那是馬的胃腸結石,可用於治療手足抽搐,驚癇癲狂等症。
中藥帶“馬”子的藥品計有:馬連尾、馬齒莧、馬勃、馬錢子、馬兜鈴,都跟馬無關。越南東醫十分酷愛白馬骨,取之熬成“白馬膠”,據說跟虎骨膠有同等的滋補功效。
7. 揚州瘦馬
揚州出美女,世人皆知。明清时期,扬州城市繁华,经济发达,歌舞升平,“春风十里扬州路”,聚居了以盐商为代表的大量有钱人家,閑余少不了找些美女陪伴尋歡作樂。窮苦人家無以為生,常將七八歲的女兒送到或者賣給富家收養,這些女孩,稱作“瘦馬”。在揚州一帶,有一大批人專門從事“養瘦馬”的職業,培養出了大量經過專門培訓、預備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輕女子,這些女子以瘦為美,個個苗條消瘦,因此被稱為“揚州瘦馬”。挑剩下的“瘦馬”被送入煙花柳巷,產生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豔”,名士風流,見於小說《桃花扇》。
揚州瘦馬早已無跡可尋,要不是電影《投名狀》裏徐静蕾的生動再現,恐怕揚州瘦馬早已淡出人們的記憶。不過揚州人娶媳婦,口頭語是:娶馬。
8. 千里馬的虛實
千里馬是馬中極品,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這只是傳說,一般的馬只能日行150公里左右,最多日行200多公里。中國古代利用快馬傳遞軍事資訊的驛站,號稱“五百里加急”,恐怕最長的驛站也沒有250公里。
現在公認,速度最快的馬是純種汗血馬,1分鐘能跑1000米,但這樣的速度只能在訓練場或賽馬場堅持一兩分鐘,時間一長,馬就可能累死。
9. 馬作為盤中餐
戰國末期,燕國太子丹蓄養死士荊軻。荊軻想吃馬肝,爲了籠絡,太子丹殺了千里馬取肝款待。說明自古馬肉就是佳餚。
法國人用馬肝制的肝醬,馬肉制的香腸是國際公認的美味。馬排不比牛排遜色,馬鞭更遠勝牛鞭。
在我國雖然食馬肉還不普遍,但在本市已有十家馬肉食肆,最著名的是范五老“西人街”遠西酒樓,模仿美國西部牧童風情,門庭若市。
我國的馬肉全部自中國進口,遠貴於牛肉(脊里肉19萬/公斤),並且供不應求。
跟“馬”有關的越南成語
越南的成語有別於華語,不一定要有出處,只要“約定俗成”就行。越南有關“馬”的成語或慣用語不可勝數,我只舉一些回別於中文的例句:
- Ngựa nào gác được hai yên (一馬不能容二鞍):指做事要專心致志,不能旁騖,回別中文指“一夫二妻”。
- Ngựa quen đường cũ(執迷不悟):跟“老馬識途”無關。
- Thẳng ruột ngựa(馬腸不拐彎,口直心快):馬吃草,但不像牛羊那樣反芻。爲了彌補單胃的不足,馬有非常發達的盲腸。劏馬時,人們輕易看見長約一米的大盲腸。
- Vành móng ngựa(馬蹄圈,送上被告席):古羅馬時常把犯人用馬踐踏致死。慢慢人們就用馬蹄形的木欄柵代表法律的嚴明。
- Cầu xe ngựa (車馬願):西漢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寒微時路過長安西某座橋,在橋頭寫下自己的誓願:“不駕車乘馬,毋過此橋”,表達博取功名的決心。言之鑿鑿,怎麼中文反而見不到這個詞?
寫“馬”文累了,我打個盹兒。大概是體力透支吧,我發覺自己不明不白地死去。我站在雲端,見到雖然沒有舉行國葬,但也熱鬧非凡。悼詩、唁文如雪片般飛來,我看中一位熟悉記者寫的訃告:
“我見到過客門口白衣素馬,原來他老人家已嗚呼哀哉!真是百年過客,如白駒過隙。他曾經轟轟烈烈地單槍匹馬獨鬥害群之馬,被一搶刺中要害,翻身落馬,差一點兒馬革裹屍。近年他雖然馬齒徒長,但仍然盲人瞎馬瞎闖文壇。如今兩腿一蹬,既沒有留下香車寶馬,也沒有揚州瘦馬,只有一個不老包換的老婆。希望仁人君子……”
再也沒有看別人給自己寫訃告更有意思了,我正在看得起勁時,妻子著實地捅了我一下:“死胖子,白日見鬼去”。我惋惜還沒有看完最精彩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