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觉中的自然与人文意象 /林锦
――读林小东的诗
林小东是越南年轻诗人。他出版了《西貢情侶》、《緣分的渡口》、《和平鴿的煩惱》、《越华四人诗选》、《冰泪》等诗集。《冰泪》里的诗选自上述前四本诗集和一些近作,共126首。《冰泪》里的诗按写作日期的先后分为四辑:
第一辑:童年骑着新月数星星,1993-2005年。
第二辑:人习惯在孤独中沉思,2006-2007年。
第三辑:黄昏,很受伤,2008-2009年。
第四辑:冰泪,2009-2011年。
《冰泪》里的诗,写作日期横跨18年。无论题材的摄取、内容的呈现、文字的营造显然会有不同。第一辑时间跨越12年。下来三辑是6年内的创作,诗风变化倒不大。因此,我不打算根据诗歌写作日期的先后来谈林小东的诗。
林小东的诗作,一般行数都很少。擅长写小诗,是一些诗评者对林小东的评价。小诗的定义至今没有定论,用行数或字数来界定的都有。用字数界定不够科学,用行数界定可能可行,但多少行才算是小诗说法各异。邹建军认为5至10行为小诗,吴欢章、张朗、文晓村等建议12行以内为小诗。《冰泪》的126首诗里有68首在10行以内,若以12行为准,则有82首。因此,说林小东擅长写小诗,名副其实。我个人认为,3行以内的微型诗或小小诗,不容易具备规范的诗歌特质,4行以上的诗,基本上都可能具备诗歌的要素。《冰泪》里的诗,超过20行的只有5首。许多诗评者不从小诗的角度论林小东的诗,而是从他整体的诗作找出一些特色来讨论。吴岸认为,林小東的詩作,“內容多以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为題材,在体裁上則以短詩為主,具有自己独特的風格。”(《序林小東詩集<和平鴿的煩惱>》)黄悠纯的看法是,林小東在寫詩的時候,“努力追求通俗、簡潔……因此使詩的語言與他那明朗、純淨的心靈統一起來,具有單純、明快、樸素的特點,使詩歌具有自然之美。”(《心靈的尋覓、追捕者──讀林小東的詩》)吴岸和黄悠纯二位精辟之言,已把林小东诗歌特色一网打尽,使后来者谈林小东的诗,倍加困难。因此,我只能避重就轻,不着边际地谈论。
林小东的诗,最特出之处是有许许多多巧妙优美的意象。林小东有很灵敏的“诗觉”,就像常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一样,林小东在生活中,诗觉就围绕着他。我的感觉是,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往往是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引起了他特别的感触,因此他脑海中出现了异样的情思,意象就这样闯进来,这个意象就成了一首首诗的胚芽。你只要随意翻一下《冰泪》,可以发现意象在诗页上不停地跳跃,如风、雨、雪、云、太阳、星星、月亮、雷电、山、河、浪、船、石、鸟、树、叶、灯、风筝等等。这些成为意象的事物,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文景观,很多我们都见过,或似曾相识,一点也不稀奇。稀奇的是,林小东把这些常见的东西赋予新寓意成为意象,使人一看就懂,却又诗味无穷。林小东最擅长用意象和细节处理诗。意象是名词性的点,细节是动态的线,他往往用丰富的联想把两个意象联系起来,营造为诗。我们尝试举以下的诗来说明。
《受伤》以海浪和礁石为意象,以海浪扑打礁石的动作为细节,写礁石受海浪长期的打击,伤痕累累,已经麻木,不再有感觉,不再有反应。诗是这样写的:
浪一个
又一个扑过来
打在礁石的脸上
看不出喜乐
看不出哀怒
因为
已经千疮百孔
一般人站在海边,看海浪拍岸,相信没有特别的感受,不会和林小东一样,看出海浪的主动和礁石的被动关系,也不会想到礁石被海浪拍打得“千疮百孔”,隐喻人不断受到外在的打击,已经心灰意冷、逆来顺受。第四行“看不出喜乐”,林小东用“喜乐”,应该有他的用意。我的感觉是,从诗的意境看,用了“喜乐”,诗的内容失去纯度,复杂化了。
黄昏时分,我们抬头看天际,看见太阳西照,漫天红霞。这种几乎天天相同的自然景观,却能引起林小东诗思翩跹,写了《黄昏,很受伤》:
恨透黄昏的
夕阳
竟把满肚怒火
吐在蓝蓝天上
弱不禁风的
云
无辜烧成
漫天淌血的
痛
诗浅白明朗,但不影响意境之美。夕阳晚霞,本是诗人骚客咏叹的自然美景,林小东却巧思为无辜的云受夕阳欺凌,白云染血成红霞。这显然是有感而发,借自然景观的夕阳和云为意象成诗,寄托自己的不平之情。
林小东时时刻刻都在留意自己周围的事物,由此引发对人生深省的意义。换言之,他以“慧眼”触碰各生活层面事物的意涵,并將其入诗。因此,他诗中意象的產生,是他接近现实人生的投影,而非无中生有的幻想。除以上谈到的意象,他从闪电和雷一定同时出现的自然现象,想到形影不离的知己:“闪电/是雷的好知己/纵然/狂风暴雨/天昏地暗/都形影不离”。他巧妙地把闪电和雷比喻为知己,形影不离。
擅长用比喻,是林小东诗歌的另一个特色。如在《掌声》中,他以“鲜花”和“醇酒”比喻掌声,诗如下:
掌声
鲜花似的
把人托上芬芳云雾
飘飘然
掌声
醇酒似的
把人灌醉
忘了自己
鲜花美丽
谢了,也是一堆烂泥
酒醒后
除了痛
还有空虚
掌声是个普通的词,意思也很明确。但发出掌声者的动机、目的、作用、效果、影响等,被赞赏者的反应、判断、态度等,不尽相同,掌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错综复杂。林小东《掌声》所表达的是其中一个生活中较常见的层面。
掌声听得见,鼓掌看得见,“友情”就相对抽象,友情的深浅好坏,不易一眼看出来,林小东便巧妙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友情比喻为地雷。他的《友情》是这样写的:
好的时候
就像个地雷
深深埋藏
为你消除敌人
轰轰烈烈
不好的时候
也像个地雷
深深埋藏
自己踩上了
粉身碎骨
友情好的时候,可以“士为知己者死”,不好的时候,可以在“朋友背上插一刀”。林小东的友情地雷喻,看似平易无奇,其实是传神至极。林小东《思念》一诗,广受传诵,也是以比喻手法取胜。诗如下:
思念就像尘埃
看不见
却无时不在
掉进眼睛
泪
就留流出来
眼睛进了沙尘而流泪,是生理自然反应现象,是生活中常发生的事。诗妙就妙在通过这个比喻和构思细节,把思念催泪的意涵表现出来。不过,我有这样的阅读感觉,此诗思念的对象对诗的意蕴会有影响,思念的对象是一个在煤矿坑罹难的亲人,或是一个转身而去的情人,诗的意境会有差异。
诗人通过视、听、嗅、味、触五觉接触外界事物时,是直观的、整体的,不是逻辑和分析的。诗歌写作的技法之一,是让五觉互相交融、互相纠缠,把生命的体验的意涵体现在创作中。林小东的诗的另一个特色,便是有这种意象的通感性。翻开《冰泪》,顺手拈来,便有好几首,如:《无奈》、《永恒》、《落叶》、《下午茶》、《因为诗魔缘故》、《鸟去无声》、《月醉在红灯绿酒中》等。我们先来看《无奈》:
怎么扫除干净呢
当落满地的
不是枯黄的叶
而是蝉声
扫除蝉声,而且是满地的蝉声,怎么可能呢?诗人把视觉“枯黄的叶”转化为听觉“蝉声”。两个充满诗意的意象,瞬间成为通感性的意象,营造了诗的意境。你有听蝉鸣的经验吗?在寂静的林子里,蝉声不断,就在你的周围,驱赶不了。若是落叶,再多,也能扫除,可是蝉声,如何扫除呢?所以才“无奈”,点出诗题来。
林小东也用“转化”的表现手法写诗。“转化就是宇宙万物的情感化、生命化”(萧萧《现代诗学》)。现在以《月醉在红灯绿酒中》为例。此诗分三节,一开篇便采用了转化技巧。
月,今晚在红灯绿酒中
醉成长长的路
我背着它一路回家
“我”转化为月,醉的本是红灯绿酒中的“我”,却说是月醉了。醉了的“我”背着醉的月回家,到此月我已成一体。第二节是:“让月,在窗外/吐出满地苍白心事/然后/再对着一夜不语的单人床/昏昏欲睡”。这里是多义性的表述,“我”转化为单人床,一夜不语的是单人床,也是“我”。“月吐出满地苍白的心事”可以是“我”的心事如月儿洒满地的月光,也可以是“我”醉酒后吐露的心事。
第三节沿着前两节的转化思路写下去:
至于一地心事
让黎明收拾吧
它会和着一夜数也数不清的梦
一起装入爬满欲望的公事包里
重新出发的时候
阳光,又笑在脸上
天亮了,酒醒了。“我”把昨夜的心事和数不清的梦,装入公事包。这节诗和前面两节一样,“我”和“黎明”物我再三转化。月是“我”,单人床上“我”,黎明也是“我”。不是所有物我都能顺利转化,要看诗的意蕴。如本诗的月、黎明、单人床、“我”互为转化,这种人与物之间的相互感通,形成了一个有情世界。
刚谈了通感性意象,我想除了五觉,会不会有第六觉呢?心觉。我认为思念属于心觉。《落叶》便是写思念:
是树的思念
写满地
风路过时
顺手带给逸去的春天
春去秋来,落叶飘飘,本是自然现象。草木皆有情,春天离开了,要一年后再回来。树思念春了,它被固定在原处,只能托风儿带着满地的落叶去会春,告诉春天树对它的思念。叶子和树本相依,叶子飘落了,离开了,树也思念它们吧?
如果思念是一种心觉,那么,雨又往往是思念的触媒。雨,总是给人带来悲欢离合之情,尤其是清明时节的雨,更叫人思断肠。诗人墨客,因为雨,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林小东是其中一人。我发现《冰泪》里有8首和雨有关的诗,这8首诗是:《小伙子和姑娘》、《雨网》、《雨后的下午》、《打伞的梦》、《红尘雨声》、《相思风雨中》、《雨中独行》和《雨天的心情》。
《雨中独行》分两节:第一节是:“风越刮越/大/我,从中走过”;第二节是:“风不停在耳畔/问:冷吗/我不答/因为雨落成一条/孤独的路”。这首雨中独行的诗,字面虽没提到思念,但隐含思念之情,孤独和思念,如人影相随,雨天没有影子,更叫人思念了。人孤独,雨孤独,路也孤独。雨落成一条孤独的路,很美很美的诗句。
接下来看《相思风雨中》的思念。这里的思念是相思,是幸福的思念。诗人写下雨时,在屋内想念情人的情景。诗是这样写的:
噼里啪啦
窗外冷雨
敲破一床孤单的梦
我连忙拾起
一握,竟碎成跌落满室的相思
梦是虚幻的,不但会被敲破,而且可以用手拾起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物化,这是林小东写诗的表现手法,第二节有两行:
远方的你
今夜,冷吗
虽只两行,但起着桥梁的作用,从“我的思念”过渡到“你的思念”。
第三节写“你”及时用手机短讯送来的思念,把风雨中的孤单赶走了。
雨下着
风在诉说夜的寂寞
唯有手机短讯
最明白相思苦
送来你的思念
“好冷的雨,好想念你”
火般炽热
烧尽满室的
冷漠
思念如火一样的炽热,把一屋子的寂寞孤单都驱除了。看,思念的力量有多大。我们再看《雨天的心情》。这是我喜欢的一首写雨写思念的诗。请看:
雨,在窗外
写下一行行思念蓝天的诗
每一扇打开的窗
都感动得
流泪
我,在窗内
写下一行行思念你的诗
一屋子的孤独
无奈地聆听着
雨天细诉的
心情
诗分两节,前节写窗外的雨在思念,后节写窗内的“我”在思念。窗外窗内的思念都是因雨而起。林小东善用捕捉自然现象的特征。雨从天上落到地面,当然是离开蓝天,离情带来对蓝天的思念。一行行的雨如诗句,苦苦的思念令人心碎,窗被感动得流泪。雨打在窗上,自然有水珠附在上面,犹如窗流出的泪珠。这种情景已够动人了,在窗内的“我”看来,更加悲伤了,因为“我”也在思念,思念“你”。“我”写了一行行的诗,在思念一个不会思念他的人,那种孤独、失落、无奈的心情,在雨天,在雨自己也在思念、倾诉的雨天,更是触景伤情。
写到这里,想起安之若素对林小东诗的看法:“在拜读他(林小东)许多诗作的时候,我就读出了他的诗行里的純粹性和真实性.写诗,只是因为喜欢,因为快乐,所以他的诗是用心灵写成的。”(安之若素《诗舞青春》)
林小东因为喜欢,所以写诗。我因为喜欢,所以读诗。读诗凭感觉,读者都喜欢读感觉良好的诗。以上谈的,都是作为读者的我,所喜欢的林小东的诗。
《冰泪》里的诗,有少数是我不喜欢的。我不喜欢是凭感觉,不等于诗不好。如果可以分类的话,大概有以下几类:
1.字形图形诗:以字、词、句组成汉字或图形,如《一朵红花开在蝶舞中》组成一朵花和一只蝶的图形,《山VS水》组成山和水两个汉字。图形如路障,阻止你走入诗的意境。
2.文白诗:列出一首古诗,用每行旧诗句的最后一字起头造新诗句子,排列成诗,如《人习惯在孤独中沉思》。读时感觉两头不到岸。
3.问答诗:这里指诗中出现“问”或“答”字,如《为何垂钓》、《笼鸟》、《雨中独行》等。“问”或“答”出现诗中,如在花园里散步观美景,突从草丛中跳出一两只蟾蜍,使人诗兴顿失。
4.两行诗:指每首只有两行或两句的诗,如《暮色》:“夕阳把天烧焦了/不敢再见乡亲父老”。不喜欢是它更像格言,缺乏诗意。
这四类诗在《冰泪》里占少数,约十首。总的来说,我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诗的形式影响了诗觉,影响了诗意,而诗意的浓淡直接由诗的意境呈现出来。不过话说回来,这正好印证了林小东是个不一般的诗人。他有进取心,敢尝试,勇于创新,不断寻觅最适合他自己的诗歌风格。因为这样,他最终才能写出许多读者喜欢的诗。
李元洛在评论非马的诗作时,曾说:“源於智慧的‘诗的机智’,它常常能产生使读者‘惊奇’与‘喜悦’的美学效果。而这种‘诗的机智’,根本上是诗人对人生有独到的颖悟,而在艺术上主要得力於诗的构思的‘矛盾逆折’”。(李元洛《此马非凡马――台湾旅美诗人非马作品欣赏》)林小东敏锐机智,他走的就是这样的诗途。
许多诗评家给林小东的诗评价甚高,并对他寄予厚望,在此仅以台湾方明的“就让时光将小东琢磨成独帜的诗家”一语,结束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