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推手/于而凡
社会需要进步与发展。在提高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忽略对文化的需求。文化的长久缺席,将导致精神方面的空白。重肉轻灵的社会,再怎样繁荣,根本也是一个畸形社会。
每个健全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是并进的。有些人以为一个社会富起来,文化就会容易搞上去。其实未必,商业气氛浓厚的社会,每个人都向钱看齐,搞文化的人被看低,社会的文化质量也无法提升。就像商业气很重的香港,尽管繁荣已久,在雅文化方面就表现得比中国内地城市逊色。文化的繁荣,有着各种因素,不是靠财力的大小来决定。有好多隐形的推手在主导。
文化建设,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悠长的传统土壤。一个新建的移民城市,就算多富有,很难在文化上有所建树。香港在流行文化方面很突出,就靠它依然保留从北方南来的文化种子。没有北方文人与上海影业的南渡,就没有现代武侠小说与今天的香港电影。
民族传统作为遗传基因,是最主要的文化推手。同样为移民城市,新加坡在文化方面的空缺,就是因为它放弃华文,把自身的传统家本弄丢。浮士德為了追求知識和權力,向魔鬼作出交易,出卖了自己的靈魂。新加坡就像浮士德一样,为了追求经济的繁荣,向西方膜拜,把自己的灵魂卖掉。
文化的多元化也是重要推手。看我们印尼,尽管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投资小得可怜,文化的发展依然很蓬勃,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频出大师,艺术样式也多彩多姿。看来,这得力于印尼民族的多元化。在印尼,多种民族的传统并不独立发展,而是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最终擦出了创新的火花。而看邻国马来西亚,民族的结构原本就较单一,土族以马来人为主。而马来人与华人印度人在文化方面各成独立的系统,相互之间并无交融,它的文化业绩也相对苍白。
单有传统为本钱还不够,文化的发展也看社会的开放度。封闭,文化将原地踏步不前,而开放的社会,将引来了创新的动力。中国文革期间,国门紧闭,政府设立好多文化禁区,这是文化发展最低落的时期。改革开放后,国门敞开,中国跟国外全面接轨,通过翻译各种书籍涌进知识界,各个艺术领域的交流长年不断,文化事业就异常繁荣,质与量都有大度的提升。
为了推动文化,政府可以投入资金大搞文化基建,资助各种文化活动,但不该做太多内容方面的干扰,具体上应该放手让内行人自己做。政府可以选择资助奖励它认可的文化项目,但对不认可的项目也不必出棍扼杀,设立许多文化禁区搞各种文字狱。作品的良劣,就让文化人作自我评审。政府应该执行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不再指定任何方针,而让文化人自己寻找创作的方向。没政府插手,一时或许会现出文化乱象,可就是从草木丛生的原野,才能生出各种绝艳的奇异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