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海乾涸——
二十世紀的生態浩劫
/過客
在烏茲別克和哈薩克斯坦兩個中亞的前蘇聯共和國交界處,曾經有一個世界著名的鹹水湖——鹹海。上世紀六十年代,鹹海面積6.6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四,鹹水湖則排名第二,僅次於裡海。它浩瀚如海,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文末圖);今天到鹹海,只能憑吊昔日的無限風光。
荒漠孤城
從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要搭兩個小時的飛機才到達該國北部名城努庫斯。努庫斯為沙漠所包圍,是烏茲別克斯坦屬下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首都。從努庫斯改搭巴士,一路罕無人際,景觀是單調的沙漠和低矮的灌木叢。遊客花了四小時才走完210公里行程,到達曾經輝煌一時的穆依納克港。它曾擁有一座蘇聯時代最大的魚罐頭加工廠,年產量二千萬罐。名為海港,但已遠離海岸線170公里;名為漁港,已無魚可捕。旅行指南上明確標舉著:“假使荒涼、孤寂吸引你,那麼歡迎來到這裏。”
鹹海在穆依納克的唯一宣示是兩年前建成的鹹海紀念碑(下圖)。風與沙是小鎮的主宰,唯一能入住的是荒廢已久的Oybek Hotel。離這裡不遠是一艘斑駁鏽跡的廢棄船殼和一群瘦骨伶仃的駱駝(下圖);年久荒廢,使它在全球恐怖之城中排名第十四。
用棉花填平鹹海
鹹海靠錫爾河、阿姆河兩條內陸河供水,上世紀中葉,前蘇聯科學家對這兩條寶貴的水源打起了主意。他們要修建一條1400公里長的運河,把兩河從天山上游引流到裡海。運河1951年動工,1964年完成,取名列寧——卡拉庫姆大運河,成為世界第一大運河;它密如蛛網的渠道總長度等於地球到月亮距離的三倍。
在這時期里,所有麥田、葡萄園、草地、甚至運動場,都必須給棉花“讓路”。中國大躍進時期的“鋼鐵掛帥”恐怕也是從“老大哥”那裡學來的。每到收穫季節,所有工廠、學校、機關、醫院、監獄都要暫時關門,驅使所有員工收摘棉花;甚至來往客車都被勒令停下,乘客被迫摘取棉花,摘滿一籃才能繼續上路。鐵手腕不僅滿足蘇聯棉花內需,還把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兩個加盟共和國推上“棉花王后”寶座,歷久不衰。
可是,水利專家沒有預見到,運河流經卡拉庫姆大沙漠夏季氣溫達50℃, 75%流量白白蒸發掉或地表滲透,對水資源造成極大浪費,為鹹海奏起輓歌。40年後,注入鹹海的水量只剩下10%,無法平衡龐大的蒸發量,鹹海被分割成三個苦澀的池塘,鹽分暴升11%,向死海看齊,沒有任何魚類或海藻能倖存。在鹹海原有的河床出現了地圖上沒有的荒漠區,面積達400萬公頃,鳥獸絕跡,只有鹽和沙,被稱作“白沙漠”。哈薩克斯坦別出心裁地成立“鹹海荒漠保護區”,寸草不生,有什麼好保護?
1988年,當鹹海還沒有完全枯涸時,俄羅斯地理學家格里高利·萊扎涅申科橫渡鹹海後寫道:“人們終於完成了只有阿拉丁神燈才能完成的工作:用二千萬噸棉花把鹹海填平”!
生態災難不可逆轉
儘管美國根據宇航照片多次提出警告,但到1985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才公佈鹹海災難真相,並提出引西伯利亞河水“救鹹”計劃。蘇聯解體後,這個帶有科幻色彩的計劃也就束之高閣。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10年行在中亞地區訪問時,曾經來到烏茲別克斯坦荒涼的的穆伊納克村。潘基文望著乾涸的鹹海表示,“鹹海問題,是二十世紀最嚴重的生態災難”(下圖)。
哈薩克斯坦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底氣充足,要在聯合國資助下築壩攔水,把錫爾河再導入鹹海,但錫爾河中上游都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看起來也是空談一場。
生態災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是不可逆轉的。柬埔寨吳哥文明的湮滅,中國羅布泊樓蘭古國的消失,緬甸故都蒲甘的沒落,都是前車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