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艺术

 

/于而凡

 

 

音乐与文学通过时间流程表达理与感,统称时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全然不受空间的约束,来融进它的世界。

 

由来音乐被尊为最纯的艺术,欣赏时,不像赏读文学时要先掌握些许资讯,也不像欣赏图画时受自然经历影响,你可以在毫无准备中给音乐感染。它有喜有悲,有活跃安宁,有激烈深沉,带动情绪引发感触,而你不必去理解它描述什么。一些古典音乐不错是有标题,可那只是作曲家拿来做酝酿情感的引子,听众可依自身心历自由冥想,给音乐添加不同内涵。

 

同是纯音乐,因为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古典音乐也存有差异。西方认为世界可以被了解,审美是助人认知客观世界,艺术是重现和摹仿。中国认为世界不可知,事物变化之中,不可能也不必要描述客观事物,艺术重表现和象征。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功能性,像西洋画重写实,相对客观理性,带有戏剧色彩,以深刻见长,主要体现音乐主题中的思和情,是静态、固定和明晰;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求悟性,如国画重写意,较直觉主观,以深邃见长,主要表现主题的感受和韵味。是动态、含蓄和神秘。

 

西乐以理性处理情感,形式严谨,有封闭性结构的特征。追求鲜明强烈对比,体现对比后统一的结构原理,求力度与强度,属阳刚。中乐偏重心理,略于形式,为开放性结构。追求自然柔和变化,体现统一下渐变的结构原则。求虚静空灵,属阴柔。

 

西方具有分析性思维,以频繁宣示世界的复杂性。西乐倾向横交叉立体思维,喜广展大化音域,创出复调与富于和声并多声部的交响乐,气魄宏大;中国具有综合性思维,以小处概括频繁世界。中乐体现了单纯线性思维,多是单音旋律,像独黑水墨画,用单乐器表现悠远意境,重气息与神韵。

 

中西音乐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经不同的发展轨迹。公元4至10世纪,西方进入中世纪教会的灰暗,把音乐当教化工具,产出典型的格里高利圣咏。中国音乐步入隋唐宫廷歌舞大曲的辉煌,受魏晋玄学影响,拒绝秦汉以来儒家把音乐等同于政治与道德教育,突出音乐的艺术性,创出《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 。

 

第二个千年整理期,西乐从宗教转向世俗宫廷、剧院,进入艺术化专业化,文藝復興后,从巴洛克音乐,步入古典和浪漫主義,直到現代和新世紀音樂。每阶段都产生大师,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科夫斯基,德布西,史特拉文斯基等。西方音乐史实是作曲家的历史。

 

这时期,中乐开始由贵族转向民间,发展成自娱性与业余性。因此,少有大师名字能传世,其作品也多已失散。基本上,中国音乐是一脉相承,就有后人依据前人的记载来个古曲新编,好多名曲就是这样产生。传下的作品,最知名当是十大名曲,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和十面埋伏。

 

拿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与"高山流水"来对比,就能深切理解中西音乐的差异。不过,随着现代东西文化频繁的碰撞交流,产生了中西融合的音乐。有中国向西方取经,有意而为的创作,像应用交响曲结构的黄河协奏曲;也有西方无意中向东方精神靠拢,像亲自然的印象派,重冥思的新世纪音乐,极简与单线的前卫音乐或电子音乐等,都与中国传统音乐有殊途同归之妙。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7745
  • 在线: 10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