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文明
/于而凡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多人把文化与文明两名词混淆用。“这人不排队,没文化。”其实不排队是不文明,跟文化没关联。还有人说:“那地方发展较落后,应该没什么文化吧!”事实上,许多发达都会的文化资源都比补上一个穷乡僻壤。
大众分不清这两种词语,情有可原,因为长期以来许多学者都把这两词混合用,尤其是在19世纪的法国和英国,两者的意义几乎等同。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就把文化与文明连在一起:“文化或文明,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的全部能力和习惯。”
可是在当代,在学术讨论上,还是渐渐把文明与文化区别运用。可这区分也并不是精确无二。因为这两词语的涵义,还得靠上下文话境才能来确定。总的来说,就文明与文化的关系,现代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文化包括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部分。最近几十年,在英法两国,尤其是英国,在描写整体时,有用“文化”取代‘文明’的倾向。而把“文明”定位是文化的高等形式。文化有相当积累后才有文明。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不排队就是不文明。”这说法把文明当褒义形容词来讲,承认文明有高低之分,就是符合这观点。反过来,文化是中性的泛义词,文化之间只有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分。
第二种观点,文化和文明属性不同。文明是物质的文化,文化是精神和社会的文明。文化包括人的价值、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而文明仅包括技术、技巧和物质的因素。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催生了文化。如德国学者艾尔夫雷德.韦伯指出:“文明是‘发明’出来的,而文化是‘创造’出来的。”发明的东西可以传发,而不失其特性;创造的有其民族性,要在一定时空中,才能保留原意。“美国虽然文明程度高,但没什么文化。”这话把文明与文化区分对比,就是按照这观点。在这里,文明与文化同样有高低。
“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历史那么悠长,那么在国际印象中,现代中国人的文明形象为何那么差?”随着全球的中国游客热潮,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话题。首先,文明与文化不是凝固一成不变的。中国古代的文明程度确是领先于全球,不过在近代其文明却落后了。精神上的雅文化虽然还在,然而百多年的社会动乱,也造成社会性的礼仪文化崩溃。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力迅速恢复,其物质文化变强了,不过在短时间内,其社会文明的建造还无法跟上。打造物质文明只需一代人,塑造精神文明却要好几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