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 囍
杜鷺鶯
女兒要結婚了,央我作一幅不一樣的「囍」字畫。
紐約的中式婚禮,也該配一個中西合璧的雙喜圖案。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幅以柔色系紙材製作的絎紙「囍」字。
畫中朱紅囍字點綴著花(花開富貴)、蝶(彩蝶成雙)、魚(美滿有餘)。寄託著我們對女兒最真切的祝福。
「囍」,這個外形討喜、在中式婚禮習俗上不可或缺的「點睛物」,據說源自中國歷史上的一則軼事:
北宋王安石赴考途中,路經一處馬家莊,見馬員外門前掛著一幅:「走馬燈,燈馬走,燈息馬停步」的上聯求對,引起能詞善賦,當時還是一介書生的王安石的興趣。
或許是天意吧?王安石赴考的考官竟湊巧以考場中的飛虎旗出下聯考他:「飛虎旗,旗虎飛,旗捲虎藏身」。
王安石立刻想到了先前馬家莊看到的那個「走馬燈」上聯,即用之以對。
返鄉途中,聰明的王安石又回過頭來,到馬家莊將「飛虎旗」下聯對了馬員外的「走馬燈」上聯… …
王安石因此成了馬家的乘龍快婿。
拜堂娶親時,忽聞門外來報:王安石金榜高中!真是喜上加喜。
雙喜臨門,於是王安石大筆一揮,寫就了兩個緊挨在一起的喜字貼在了大門上... ...。
從此,漢字多了一個具裝飾功能却無文辭語法延伸的「囍」字。「囍」,基本上算不上是應用漢字而更像是中式喜慶婚嫁的標示(icon),也是西方人最熟悉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一如「緣」字那樣,「囍」字也很難以一個切確的英文單詞來翻譯:Lucky、Joy、Double Happiness... ... 似乎都不夠表述那種漾滿心頭美滋滋的幸福感。
九十年代,好萊塢有一部改編自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同名小說的電影「喜福會」(Joy Luck Club)。麻將檯上四個女人「嘩啦啦」的砌牌聲中,緩緩地牽起四對母女不同的故事:每個母親都有過被自己成長的時代和社會輕賤或拋棄的不堪往事,但她們不屈從命運,勇敢地為自己的前途奮力一搏,終於給了自己女兒尊貴的身份與地位。電影籍由其中一位母親的口,娓娓道出一段心聲:一隻平凡的鴨子,不甘心於自己只是鴨子,一直伸長脖子想當天鵝,沒想到,後來有一天,牠真的就成了天鵝... ...母親們就像那伸長脖子的鴨,終於留給女兒美麗的天鵝羽毛與充滿愛與尊嚴的未來。然而這一切,在美好環境下生長的女兒們卻要以成長中從敬畏、服從、反抗、疏離直至最終相互諒解的漫長歲月過程才逐漸走近彼此的心靈。
電影「喜福會」說的是華裔母女兩代間不同的命運和情感離合的故事,自然容易引人翩想起覆著紅蓋頭的中式婚嫁。後來「喜福會」被改成「囍福會」(我覺得電影該用此譯名)成了許多經營婚嫁用品或與婚慶相關的商號。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灣仔莊士敦道與皇后大道東之間有一條騎樓下擺滿揮春、利是封、喜帖等印刷品店面的利東街,據說原是當年英治港府為方便監管非法印刷品而將業者集中於此。後來卻逐漸發展成幾乎所有的香港準新人在辦婚禮前都會去定製喜帖的「囍帖街」。這條鱗次排列廠、店合一唐樓的「囍帖街」因而名聲大噪,甚至吸引了許多觀光客慕名前來選購一些有中國特色的印刷品作為旅遊紀念。
可惜三年前「囍帖街」因被納入政府市區重建計劃而宣告永久關閉。此事多年來一直是民間與政府抗爭的焦點和城中熱議的話題。
於是,有音樂人將之入曲,冀一首「囍帖街」來留住老街一抹黃昏的記憶:... ...當初喜帖金箔印著那位他... ...裱起婚紗照那道牆及一切美麗舊年華... ...後來這首由黃偉文作詞、郭偉亮作曲,香港「傑出青年」歌手謝安琪演唱的「囍帖街」還獲選了當年香港的最佳歌曲。
完全符合對稱、平衡、完整... ...等美學原則的「囍」字,也是中外設計師們最喜歡採用的「中國元素」。去年,由臺灣「青創會」製作、彰化織襪業設計加工,為慶祝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的「臺灣有囍」國慶圍巾,將四组阿拉伯數字「101」排列成竪看如「囍」字的圖案,掀起了臺灣民眾和觀光客熱切的追捧,從而也使式微的彰化織襪業者從新找到了生機——這又是另一個話題。
因鐘情輿「囍」有關的字與物,臺灣收藏達人不惜工本,花幾百大鈔從香港飄洋過海,只為郵購一個帶「囍」字的小小火柴盒。這位打造了一整座「囍」物收藏品的翟先生,不久前更將自己「開門即見囍」的收藏品「囍屋」「轉型」成別緻的民宿與大眾分享。
我不禁为自己能親手作這様一副金錢買不到的别様「囍」字送女兒出嫁而沾沾自喜起来。
2012/07/23寫於馬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