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落春节

 

/于而凡

 

 

又是春节,那些缤纷的传统习俗也随之而来。想来,这些节日习俗,好多都有千百年历史了。不必读史书考察,从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了解一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可说是描绘春节民风最出名的诗歌。写了春节的爆竹,酒席(屠苏是酒名),还有门联(旧时门联是刻在桃木上)。这些习俗今还在!细心的读者又会发现,诗题是元日而非春节。说来,春节名词的历史就没它内容那么长。

 

辞旧迎新、阖家团圆,春节这华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宗教性不同,是农耕文明的岁时节日。春节公认是虞舜即位时,带领部下祭拜天地而开头,已有4000多年历史。历史上对春节的叫法不同:秦时称上日、元日;两汉时有岁旦、正旦之说;南北朝时称岁朝、元首;唐宋称岁日、新元;清朝则开始称元旦、元日。而演化成从腊八节起到元宵节止的大节,是民国后。

 

1912年,民国宣布改阳历1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1914年,顺从民意,经袁世凯批准,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奠定了阴历元旦为春节,端阳历年首为元旦。所以我们现在过的"春节",只有102岁。民国政府曾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但是民间不依,这些习俗依然留在春节。

 

春节在印尼曾遭遇给禁灭的日子,在'新秩序'下,春节渐变式微。那些日子,想庆祝春节的华社,就躲在佛教背后找庇护,从那时起,春节在印尼就跟宗教纠缠不清。

 

印尼改革运动后排华政权倒台,春节又复活了,从节日的禁止到正式定为公共假日,真是翻了大天。随着中华文化在华人社会的重生,不想失去华人信徒的宗教机构,争相把春节融入各自宗教习俗里。

 

最先是佛教界挺身力争自己捍卫春节的功劳,而后孔教把春节的诞生跟孔子挂钩,把节日历史缩短2000多年,想把春节独占--也难怪,在印尼争取公共假日都要假宗教名义。最荒谬的是,以前为推广教义而排挤中华文化的基督新旧教,现今也积极在教堂庆春节,这些争名之战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其实,春节的低潮不仅在印尼,在起源国也有过。1967年,中国国务院发出了今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中国自此进入革命化的春节:一是抓革命促生产,春节不回家;二是禁止一切封建习俗,如放鞭炮、烧香拜佛、舞龙舞狮、磕头拜年等;三是不准大吃大喝打牌。春节习俗唯有贴春联被保留,内容却变红色革命了。吃年夜饭也成斗私批修的家庭会。不是吃好而是吃忆苦思甜饭

 

现在,春节在大陆是长假,古老习俗都一一恢复了。可在印尼,已不能恢复原样了,经过30多年的政教洗礼,部分印尼华人不重视春节而更注重圣诞。过节的华人大部分也已不识华文,不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过年守岁的习俗已忘掉,更何况贴春联--也自然无声无息地消失。旧的消失,新的却来了,商场的抽签树是一例。随着中国的崛起,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也会更兴旺。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0469
  • 在线: 11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