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最后大师
-记贝聿铭

/于而凡

 

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广东,祖籍苏州。高中毕业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成后就在美国开创建筑工作室。


在他跨越七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作品散布在全世界四大洲10个国家,世界上好多地标建筑都出自他之手,包括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美国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卢森堡现代美术馆、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和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等。
 

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1979年,他获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1983年,被授予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2010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
 

贝聿铭的作品,以四平八稳、简明大方而闻名。他没标新立异,也不惊世骇俗,像电影界的李安一样,是“最不酷的大师”。他的作品有着颇强的几何造型,没有不规则的流线或突兀的横直线,全然遵守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当今,在后现代与新现代建筑浪潮冲击下,建筑主义临近日暮,被概括为晚期现代主义的贝作品,依然散发出强劲的能量,贝聿铭也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贝聿铭的华裔背景,令他在华人世界的名声很响亮,有尊他为东方与西方之桥梁,将东方文化与现代主义结合起。其实,这些评价有点“想当然”,评者不是看他的作品,而只是看他的华人身份。他的作品,不像日本大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包涵日本禅意,也不像中国当代领军建筑师王树的作品富有中华神韵。贝的华人背景,不表现在其建筑风格,而恰恰显示在他的设计态度。他继承了华人学子偏理性的倾向,在设计中用可测量的艺术手法,精工打造建筑的每个部分每处角落。在他的作品里,从大体到局部,都能够寻觅出它的逻辑性。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感性灵思,而是严密构思,面面俱到的理性产物。
 

贝聿铭的作品可分为两部分,第一种是他的巨实体的建筑,就像美国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一类,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纯美国式的现代主义建筑,理性主义占主位。
 

第二种是他在美国外的博物馆系列,像卢森堡现代美术馆,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之类,在这里,他用了民俗建筑艺术做基础,来发挥他的造型设计。看了香山饭店或苏州博物馆的中国人,就会把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作为贝有中国文化理念的根据。其实,向地方取经,在现代建筑是平常的事,法国建筑师在设计雅加达飞机场时,也用过这手段,人称为区域主义。
 

不过,话说回来,贝的中华文化底蕴,在设计跟中国有关的项目中,还是充分地展现出来。他的香山饭店与苏州博物馆,那浓郁的中国风格建筑,也是西方建筑师画不出来的。而在日本的美秀美术馆,这从陶渊明的桃花源发展出来的建筑群,可说是贝聿铭的代表作!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0198
  • 在线: 8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