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侠者/于而凡
在十五部小说里,金庸成功构造了各种人物,树立了各种大侠的典型。武侠小说属传奇小说,里中必出现好多性格怪异、武功神奇的人物。可在一般小说里,这些富色彩的人物描写常只停留在配角身上,只为故事加趣味而已,而作为主角的侠士,在性格上却见其单一色彩 ---- 一律的五好青年----就少见独特个性。
新派武侠小说作者中,能创出令人难忘有个性的侠士,唯有金庸和古龙。可古龙的侠士,传奇性比现实性强,其性格少能影响到情节的转折,与其说是个性倒不如说是风格。而金庸笔下主角有血有肉,其鲜明个性左右了人物命运以及故事走向。更可贵的是,不停留在小我个性,金庸还写出了许多烙上文化印记的大侠,通过他们,我们能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义侠:虽然见义勇为、替天行道是侠的精髓,许多武侠小说少拿这当主线,而多以报私仇为主题。“飞狐外传”里,金庸就特意突出胡斐锄强扶弱的正义行为,为纯侠精神招魂。
儒侠:“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射雕英雄传”的郭靖、“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碧血剑”的袁承志,是金庸创出的一批忧国忧民之侠客,跳出旧小说私人恩怨的小格局,他们呈现了儒家家国天下的大胸怀。
佛侠:乔峰是金庸书中最悲情的侠士。在“天龙八部”中,他一出生,就在民族斗杀刀口间过活。契丹人夫母遭中原群雄围杀,成孤儿的他由汉人抚养成材。为了平息民族间的战争,他义无反顾,在绝望中以自杀来止戈!只有大悲悯的佛侠,才会有这舍身入狱的胸怀。
狂侠:在“神雕侠侣”的黄药师与杨过身上,可看见魏晋隐士的影子,他们崇尚自由,愤世嫉俗,不与世俗礼教妥协,以发扬独立精神为己任。
道侠:魏晋狂士的愤世,在“笑傲江湖”令狐冲身上,升华成与世无争的道家达观精神。在每人都为争名利把人性残踏,道家的无为成了净化人心的一池清泉。
禅侠:武功不单靠苦练,悟道不单靠智慧,纯朴的心才能在随遇中得道。这满禅意的寓言,从“侠客行”的石破天、“天龙八部”的段誉和虚竹的经历,传递出来。这三位质朴的真人,都是在无欲无求中,无意获得顶级武功。
凡侠:在“连城诀”里,狄云遭遇了非人的悲惨际遇,时时处在布满丑恶与阴险的人群中。他不是眼高志广的英雄,他是以平凡人的韧力不言放弃抗争,在不公世界依然坚持了善良。他不是西式存在主义的英雄,而是中华民族生存理念的呈现。
非侠:写全了各种各样的侠士,金庸的写作也应圆满了。可是封笔前,他又写出了一个非侠的韦小宝,对以前的侠者来个大翻盘!“鹿鼎记”中,主角韦小宝是一个靠一张嘴走天下的小流氓,却能把各路英雄把玩在手掌上。通过反英雄反武侠的反讽,金庸点出了江湖的荒谬,侠者的局限。
读了好多类型侠者,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喜爱。可若问起应该选择做那种侠士,相信无人能做出明快的抉择。各类侠士代表了各种理念,现实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阶段,每人都会执行不同的理念。
就像古代文人,君主开明时,会遵循儒学,救民报国,学而优则仕。政治腐败时,会选择做一个道或释的隐士;有志当伟人,面对社会的苦难,必要有一颗悲悯的佛心,而当平常百姓,面对社会动乱,就只能坚韧地忍受,好好地活着;在科技领域,需要的是刻苦安于寂寞的恒心,而在艺术领域,需要狂傲来点燃创作激情,更需要禅意来提升艺术层次。
理念的频繁转变,并不是立场不坚定,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应同时拥有各种角色的品质,不当一个“单向度的人”。金庸的侠性,其实也是人性,我们在追逐这些侠者的足迹时,其实也是在检阅自己的心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