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审视华夏的精神世界

/于而凡

 

每个民族的初期都是在童话中度过,对于生活的地方,面对生存的世界,他们都有各自的幻想。这些想像,在远古神话中得以充分地展现。

 

中国广义的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的神话传说,基本上在夏朝至秦汉文献中记载过。这些文献包括诗歌经典《诗经》与《楚辞》,史书《左传》、《国语》、《逸周书》,以及诸子书籍《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书。

 

在所有文献中,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的《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而众人编纂而成的《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也保存不少神话。尤其是西汉《淮南子》,对神话的搜罗相当宏富。

 

中华民族是个务实的民族,中原文明很早就脱离了拥怀神秘世界的童年,而进入了以理性为主的春秋时代。尽管如此,古老神话依然流传下去,成了华夏的文化因子,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从生活中创出,反映出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也展示出他们对世界与生命的看法。虽不是现实,我们依然可以从神话中挖掘好多,可以挖掘古代历史和地理,以及社会与文明的发展状况。最主要是,这些神话都充分展示了华夏人民的初心,从中我们可以审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

 

盘古开天

 

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长期在人们口头流传,直到三国时期才由吴国文人完整记录下来。他在混沌之中开辟了天地,是中国创造宇宙的始祖。他功成后累倒了,呼出的气变为飘云和四季风,发出的声音化成雷声,双目化成日与月,四肢变成大地四极,肌肤华成辽阔大地,血液变成江河,汗水变为滋润大地的雨露。

 

与西方高高在上主宰一切的神不同,华夏的先民把创世神崇当亲密老祖宗。他为了后代打下了天地,累死后还把自己化成大自然,让子孙在上面任意奔驰,从中获得养分而成长。于是,神是祖宗,而祖宗就是大自然,人类在那里生活,就应该感恩而敬重。华夏的自然崇仰与祖宗祭拜,应该是从这里出发。

 

女娲补天

 

传说中,女娲是造人的神,她跟古希腊大地之母盖亚一样,为万物、众神与人类之母。不过,人们特记的并不是造人的神迹,而是女娲补天的壮举。传说中,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崩不周山而导致天残破倒斜,女娲就立天龟足为柱、熔五彩石补天。

 

在这里,好战的男性只会搞破坏,女性的她就把缝补的担子挑起,充当维持和平构建文明的角色,所以,中国人可以在绝望中怒怼天瞎了眼,可对大地母亲,有的是爱和保护的意识。追求和平的理念,也早早扎根在先民心中。

 

大禹治水

 

在上古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成患,鲧和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和舜二帝,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13年,最终获得了胜利。

 

治水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以公忘私、以民为本,以科学精神驯服大自然的民族英雄。大禹的艰苦奋斗,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民生与民族精神的发芽,也可以找出中华民族敢于挑战大自然的源头。

 

夸父逐日

 

北大荒的地冻与天旱,缘自太阳不规则的运行。部落巨人领袖夸父发誓把太阳摘下,让它顺应人类的需求。于是他就开始追逐太阳,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追到口渴就把黄河与渭水喝干。依旧不解渴就去北方大湖,却在半路渴死倒下。夸父丢弃的手杖化成桃林,给人们遮阳解渴。

 

夸父追日,表现出人类克服自然的恒心。太阳也是光、热与知识的象征,追逐太阳就是追求光明与真理。面对野蛮的自然,面对无知的世界,中华民族从不奢望从神获得答案,而是用世俗和唯物的精神去求索。

 

刑天舞干戚

 

刑天原是无名巨人,因与黄帝争神座,被黄帝斩去头颅。无头巨人并没死去,重新站起,拿双乳当目肚脐当作咀,左握盾右拿斧,与看不见的敌人永远厮杀。他怀着恨意誓戮天帝,为此意而冠名。

 

陶渊明诗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是古神话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象征着永不妥协,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战斗精神。其敢于逆天的悲壮色彩,突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中华侠士精神。

 

精卫填海

 

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名唤女娃,一日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它发誓就算干到世界末日,也要将大海填平!

 

这传说,一方面表现出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强大,另一方面歌颂了战天斗地的豪情与壮志,凸显出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力。和刑天舞干戚与愚公移山象征的精神,异曲同工。

 

后羿射日

 

东方天帝有十个太阳孩子,住在东方海水中的扶桑大树。他们睡在枝条底,轮流出行,在太空执勤,照射人间。有天,他们觉得无聊,就一起坐着两轮车出游,于是大地出现严重的旱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把那九个太阳射灭,只留下一个太阳造福人类。

 

这神话推出了敢于逆天的英雄。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想要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把大禹治水的精神再次演绎。

 

嫦娥奔月

 

西王母赐给后羿两粒不死之药。他弟子逢蒙得知后就起夺取之意,趁他不在时强入屋中,而搜到神药宝匣秘存处。无奈之中,嫦娥把仙药吞下,蓦然间身子变轻盈,随风飘悠飞上了夜空。嫦娥一直飞到了月亮,从此就在月宫中成仙,夜夜孤守广寒宫,在桂书下与玉兔相依偎。

 

中国是月的国度,古诗里处处见月,最重要的中秋节也与月亮有关。一切都是从这美丽的神话开始。因为月亮,中华文化展现出柔性的一面;有了嫦娥,中国文学就有了诗意的提升。

 

结语

 

从这些上古神话中,我们读到了中华民族以现实世界为中心的唯物精神,也看到了敢与天斗的世俗精神;我们见证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意识,也正视了民族的毅力和恒力;通过神话探索了崇仰大自然的起点,也找到了祖宗祭拜的源头;最后,神话让我们理解到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精神,也触摸到中华文化柔情诗意的文脉。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0209
  • 在线: 9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