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甘,佛塔之鄉
過客
蒲甘在仰光以北約500公里,是緬甸的故都,屬曼德勒省。蒲甘,開門見塔,和柬埔寨吳哥窟,印尼的婆羅浮屠并稱“世界三大佛教遺址”。如果只算佛塔,世界第一,蒲甘當之無愧。我們觀光蒲甘,就如在塔林中穿梭。
故都懷古
蒲甘位於緬甸的母親河、伊洛瓦底江左岸,劃分成舊城、新城、鳥烏三區。
公元846年,披因比亚統一上緬甸,建立蒲甘王国。當時緬甸列國爭霸,蒲甘王國積貧積弱,民眾信奉大乘佛教。直到1044年,阿奴律陀即位,決心振興國家。1057年阿奴律陀興兵南攻真臘、羅斛、滅庇固、直通國,西征若開,北侵八莫,直搗中國雲南的大理,北宋被逼議和,回軍途中,順道征服撣邦地區,逼使區內各酋長向其進貢。而後阿奴律陀還以物質援助錫蘭,助其擊退印度的侵犯。
阿奴律陀奉小乘佛教為國教,大量建造佛塔,其中以瑞海宮佛塔最為著名。阿奴律陀又參考蒙人的文字,創立了自己的文字。阿奴律陀還用三年的時間,開鑿皎施運河(Kyaukse),以利灌溉。這位一代英主、百戰悍將,沒有戰死沙場,卻於1077年,被野牛撞死,年63歲。阿奴律陀死後,蒲甘王朝陷於內爭,自此一蹶不振。1287年,蒲甘為忽必烈所滅。蒲甘博物館門前佇立威武的阿奴律陀雕像(下圖)。
蒲甘王朝在它存在的250年間,在35平方公里的面積上營建了13,000座佛塔,超過蒲甘故城的人口。近千年來,由於緬甸政治中心南移,戰爭的摧毀以及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入,蒲甘的佛塔被荒廢,有的傾塌,有的毀壞,到1973年普查統計,結果尚存2217座。這些尚存的佛塔,在1975年的一次6.8級大地震中又受到不同程度損壞。
清淡的緬甸料理
緬甸料理的遠不如泰國料理那樣風靡全球,在胡志明市無法吃到,只有到了蒲甘,我才能品嚐正宗的緬菜,體會緬甸燦爛而獨特的飲食文化。
緬菜十分清淡,每餐菜上十道,必定有白煮什錦菜蘸魚露,跟越南菜有相通之處。他們的素炒茄子十分鮮美;看似簡單,回國後我依樣畫葫蘆,但無法吃出那份美味。緬菜一次上齊,不像中菜一道道上。緬菜每人面前一定有一碗湯,菜湯還可以,但有一次上魚湯,許多人皺起眉頭,緣由湯里加了香菜蒔蘿;只有我和內子吃得津津有味,因為那是北方酸魚湯的做法。同樣好酸辣,但緬菜含蓄平和,不像泰國菜那麼霸道。緬菜但不加椰汁,常用咖喱,但他們做的咖喱沒什麼特色。緬甸人認為牛是人類好朋友,因而忌吃牛肉。
俗話說“物美不如器美”,緬甸人別出生面的食具為緬菜生色不少。我曾在蒲甘一家餐廳進餐,侍者給每人端上一個托盤。托盤分成很多格,狀如蜂巢;每格放一道菜,中間一格裝一碗白飯,有一格空置,墊一片芭蕉葉當碗用。
豐富多彩的小吃
吃完緬餐後,通常有十來道飯後小吃,如緬甸布丁,幾分像越南的木薯糕,以及許多我說不出名字的款色,令我對緬甸小吃不得不另眼相看。
路邊攤最常見的下場是醃製的李子和酸角,賣價200緬元,類似越南的烏梅。緬甸人卻非常熱衷於各種各樣的 A JIOU ,也就是油炸食品,隨處可見。A JIOU有著各種各樣的種類,如:炸洋芋、炸玉米、炸香蕉、炸蝦等。緬甸的油炸食品跟我們的製作方法不太一樣,他們喜歡將這些東西和著麵粉攪拌後,加上緬甸的各種香料一起放入油鍋裏炸,蘸點兒魚露,香氣四溢,讓人垂涎欲滴(下圖)。
緬甸人愛喝奶茶,他們沖一壺濃得發黑的茶,加一點煉奶,味道不錯,可以提神。緬甸人也愛吃檳榔,一些小吃攤上掛滿了零食和水果,其中就有檳榔。
台北建華街又名“緬甸街”,以出售各種緬甸小吃聞名,是緬甸華僑緬懷故國的地方。
蒲甘觀落日
蒲甘的落日,被譽為“全球十大美景”之一。觀賞蒲甘落日,要登上瑞三多塔(Shwesandaw.)。該塔高57米,雖不算最高,但是唯一允許遊客登上頂的佛塔。
瑞三多塔由蒲甘的締造者阿努律陀王建於西元1057年,以慶祝打敗直通國,搶回了三藏的勝利和佛髪舍利。瑞山陀的塔基呈瑪雅金字塔形,底座四方有五層,登上下三層不太艱難,再上去就十分陡峭,每步臺階高70釐米,要手足並用。第五層平臺上立覆鐘型的白塔,塔基上有兩圈八角形基座,與下面的五層構成七級浮屠,可以再往上攀登白色的塔瓶與金色的塔尖。艱難的攀登阻止不了遊客的腳步,要擠上塔頂,找個好位置也不容易(下圖)。
日出日落,哪裡都可以看到,但要看紅色巨輪在萬塔叢中消失的壯觀只有登上瑞三多塔:視角逐漸變小,紅日隱約的身影越來越大,邊界變得模糊,在伊洛瓦底江對岸,萬山叢中消失(下圖)。如夢如幻的一剎那只延續了一分鐘,非親臨其境,難以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