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安行〗之二
富安省灘塗與百年老教堂
過客
告別春台灣,記者考察團(Famtrip)沿1A號國道南下,繼續行程。
三江壩和烏鸞潭
進入綏安縣地界不久就見到三江壩。溝河發源球河市,是綏安縣主要的灌溉水源,但每到旱季,海水逆流,喪失灌溉功能。2011年,富安省建成三江壩。壩長800米,在下游把溝河攔截,既保證常年灌溉水源,又成為旅遊景點(下圖)。
考察團繼續南行,到了離綏和市22公里的檳榔店,全團下車欣賞烏鸞潭美景。烏鸞潭面積1570公頃,是深入陸地的海灣。海灣開闊,碧波在微風中蕩漾,岸邊蘆葦、山毛櫸叢生,還可以見到蜆鴨(le le)、鷺鷲等水禽出沒,水面有許多養殖海產的筏屋(下圖)。烏鸞潭以盛產全國最爽口、香甜的蛤蚧馳名。烏鸞潭的特產還有皇帝蟹和牡蠣。牡蠣肉可以煮粥、煎蛋、炒,但我覺得最好吃還是涼拌。越南著名詩人傘陀同時也是美食家,吃遍中南北。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吃過烏鸞潭的牡蠣,讚美道:“富求的魚絲,烏鸞的牡蠣”。
碟石灘
從烏鸞潭南行7公里,到了至盛鎮,沿著一條新築的公路東行12公里,就到了富安省第一美景——碟石灘(Ghềnh Đá Đĩa)。中午的太陽火燒火燎,公路兩旁取代綠油油莊稼的是荒涼的礫石。石頭是大自然豐厚的餽贈,家家戶戶都就地取材,用石頭砌墻、鋪地板,巧妙地堆砌,不用洋灰。碟石灘是伸出海的小石灘,寬50米,長200米。從遠處看,碟石灘黑得發亮,正六邊形的石塊整齊地堆積,就像巨大的蜂巢;近看,像剛出窯的陶碟;我看,更像海神在玩樂高積木(LEGO)。地質學家解釋,那是火山岩噴發,加上百萬年風化而成,但堆砌得如此整齊,只能是上帝的傑作。
我們可以在韓國濟州島見到類似碟石灘的地貌結構,西班牙奧爾加諾斯石灘更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三年前,我到過中國山東省長島的國家地質公園,那裡的石灘造型奇特,長400米,高30米,更加壯觀,但其精巧比不上我國的碟石灘。
1998年,碟石灘得到排名國家級名勝,但長期交通蔽塞,旅遊得不到發展。2011年富安省慶祝成立400週年大典之際,通往碟石灘公路建成,石灘也得到全面清理。.可是,至今碟石灘的旅遊產品全部是遊客自行開發,如露營、海浴、釣魚、組織創作營。參觀碟石灘只20分鐘就看完,沒有旅社,也沒有其他周邊服務,難以吸引旅客駐足。有這麼一個大牌名勝,附近居民還是靠海維生,沒有誰能靠旅遊興家。
如果遊客想海浴,碟石灘南面有一個理想的浴場。此處海灘呈月牙形,綿延3公里,沙質潔白細膩,海水清澈。碟石灣以北是500米長的石灘,名叫黑灘,和春台灣入口相連。如果把這些地名和不遠處的孟浪教堂串連起來,投資飯店餐館,可望成為全國一流旅遊行程。
百年老教堂
孟浪( Mằng Lăng)教堂距離至盛鎮僅2公里,屬綏安縣安石鄉,是越南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孟浪教堂建於1892年,已有122年歷史。它佔地五千平米,綠影婆娑,為寧靜的村莊增添幾分雅緻。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兩旁鐘樓,中間是較低的十字架(上圖)。塵封而黝黑的外貌,像個不修邊幅的老人,像向訴說它的滄桑史。
據安石鄉野老回憶,一百多年前,這裡為森林所覆蓋,杳無人跡。孟浪是森林的主要樹種:樹冠很大,樹葉橢圓形,開成串紫紅色的花。隨著森林的消失,孟浪樹也已絕滅,只存留在教堂的名稱中。
教堂的草坪有一個隧道式地宮,穹形天頂,鐘乳型的柱子,令人感到好像置身於下龍灣的石洞中。地宮的展示重現了教堂歷史,其中突出的是教堂首任神父,聖徒安德烈•富安。
跟西貢聖母堂、南定富崖教堂、寧平發艷教堂、大叻雞子教堂等越南名教堂相比,孟浪教堂要小一些,內室也較簡陋。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地宮內藏有教堂鎮堂之寶——亞歷山大•德魯神父寫的越南第一本越文書“八日浸信”。該書於1651年用越、拉雙語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出版。該書現在已成為孤本,完整地保存在教堂地宮中。遊客可以透過玻璃柜讀該書首頁。
亞歷山大•德魯正是越文拼音字母的創始人,他是葡萄牙人,但葡萄牙文化留下的烙印並不多。越南人對一周的稱謂是從星期二到星期七,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從星期一到星期六的叫法相左,正是葡萄牙文化的印記。
考察團繼續風沙之旅,團長阮文美身兼野火旅行社董事長、大學講師、仙泉旅遊區顧問等職,卻拋開隨行的年輕導遊,親自為考察團執導,他的敬業精神足以作為有意旅遊業者的楷模。作為考察團的嘉賓,詩人、越南文協副主席、河內文協主席范春元先生一路諧趣百出。他蒼髪皓首,對越南詩文如數家珍,令考察團無論車上舟間,都充滿笑聲(上圖)。我題送了他一首越文詩,中譯如下:
皤然髯髪似仙翁,萬里山河收眼中。
佳句神來非偶得,海風地角兩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