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狼之战/于而凡

 

 

 

狼是羊的公敌。羊年春节在中国,却有以狼为角的电影火红了。这就是由法国名师导演,根据几年前同样火爆的书"狼图腾"改编的电影。

 

这半小说半散文的书,通过知青与狼的故事,企图探讨两个命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狼图腾狼精神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当年书一出,人与自然的命题无人关注,倒是作者在书中提倡的狼精神引起激烈的争议!

 

虽然书中情节大体在银幕重现,法国导演理解电影为具像艺术,过度探讨抽象哲学不讨好,明智地回避民族命题,把电影重点放在人与自然的思索。大众对电影本身倒无争议,只把过去有关民族图腾与精神的争论重新摆上台面。

 

争论围绕两个问题:一是蒙古族是不是曾以狼为图腾,二是中华民族是不是应该把狼精神发扬光大,悍民强国!有关图腾的问题,基本上是考古学家的范围,作为门外汉不去搅局是本份!倒是有关狼精神与民族命运的话题,很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高级文明的农耕民族,为什么会给低级的游牧民族侵略?这是中国历史的痛,也是"狼图腾"作者挺狼的起点。中华民族靠北方游牧民族的输血,才能长期保持生命活力,也是根据。

 

作者批判孱弱而染有羊精神的农耕文明,强烈提倡游牧民族的狼精神。靠狼精神,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民族,成吉思汗征服亚欧大陆,现代西方也征服了世界。

 

西方学者指出,在冷兵器时代,高层次文明总被野蛮游牧或狩猎民族所摧毁。罗马被日耳曼人灭亡是明证。中国也不能例外。野蛮者好战争日渐强,文明者崇和平年变弱,书生始终打不过强盗。

 

可是,难道为此我们甘愿放弃文明,回到弱肉强食的野蛮时代?德国汉学家顾彬就痛批过此书是在宣扬法西斯。没人愿意放弃和平,回到蒙昧。打不过野蛮,不是文明的罪过而是文明的代价。

 

话说回来,在历史长河中,游牧民族尽管强悍,却无法阻挡文明的脚步,游牧最终让位于农耕文明,农耕发展成工业文明,再成今天的讯息文明。可见,游牧民族的胜利是短暂,最终是文明战胜野蛮。这又是什么原因?在"狼图腾"的结尾,作者并不回避这问题,遗憾的是,他无法给予圆满的答案。

 

其实,答案就在文明发展的逻辑中。人类从长年迁徙的游牧生活转到定居的农耕文明,克服自然发展了生产力,免除了生存的压力,人口迅速膨胀。而游牧民完全依赖大自然,人口的发展受灾荒的威胁和自然的限制。还有那频繁的战争文化,也限制了游牧民族的人口发展。一长一消,农耕民族慢慢地把领土阔广,渐渐侵蚀了游牧者的领域。

 

经过长年的安居乐业,农耕民族堆积了文明,发展了文化,虽然在段时间内会给游牧民族侵占,长期内会用它的文化优势通化侵略者。余秋雨曾说过,中华文明能长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军队的远征,而强大的蒙古军恰恰特爱远征。就是在远征途中,胜利者缓缓给通化给消解。而余留在原地的游牧者,已散漫不成规模,也失去了竞争力。

 

柔能克刚。看似脆弱的羊,靠着自身的耐心与韧性,靠着对和平的坚持,终于把强悍好斗的狼打败了。这就是文明对野蛮的有力回答。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0186
  • 在线: 8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