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小說半生詩 / 林錦

 

近日重讀台灣詩人葉莎詩集《葉莎截句》。詩集分三輯,輯三是“卡夫評論”。卡夫以每篇約千字賞析葉莎一首截句,共五篇。卡夫的賞析精到。這位很有才華的文人離開了,去年10月18日告別人間。

 

卡夫從詩的星空隕落,讓人措手不及。他對詩的執著,對截句的推動,正如火如荼。看到卡夫的簡介這樣寫:“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前半生是一部小說,後半生似一首詩。”他為自己的文學定位倒引起我一些感觸。

 

1979年至1984年,卡夫擔任“阿裕尼文藝創作與翻譯學會”的文藝刊物《同溫層》編輯。2013年張揮創立“書寫文學協會”,卡夫是創會理事之一。參與兩個文學團體的活動相隔三十年。在卡夫的文學生命裡,我感覺他有時衝刺,有時深潛。1988年,卡夫等人在《同溫層》第九期為詩人曹沫編了一個專輯。卡夫也找我為專輯寫一篇懷念曹沫的文章。

 

卡夫也曾經編輯新加坡作協刊物《文學》。1996年我主編《文學》時,便找卡夫當編輯,我們合編了兩年四期(第37-40期)。卡夫審稿校對都很認真,也很有主見。2000年我主編《錫山文藝》,曾經向卡夫邀稿,他說在寫一本小說,幾乎沒有其他作品。後來,他拿了一篇稿給我,是一篇四五千字的散文,題目應該是《走在上海街頭》,寫得很好,我把卡夫的稿子交給接任的主編,結果沒有刊用。我向卡夫解釋,他說沒有關系,他的腦子裡都是小說。

 

後來我們很少聯系,2003年卡夫的中篇小說《我這濫男人:我最愛的中國女人和我最痛的愛情》出版了。該書引來一些負面的批評,他似乎從此盡量避免以寫作人的身份出現在公共場合。2010年,我和他在一個文化活動相遇。我們談了很多,都在談詩。他對詩的認識,對詩的深掘,顯然已從小說家變成詩人。

 

那次的遇見,卡夫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像,我便寫了《那天遇見卡夫》一詩。當時卡夫談詩的神態和對詩的著迷發出一股強烈的震撼力。果然,接下來幾年,卡夫奮力寫詩,2013年便出版了詩集《我不再活著》。接下來他和台灣蕭蕭、白靈、葉莎等詩人一起推動截句,2017年後便推出了《卡夫截句》《卡夫截句二我夢見》。同時編著《截句選讀》和《截句選讀二》,並主編《新華截句選》。

 

《那天遇見卡夫》最後四行,“而期許自己/從大甲蟲的殼裡逃出來/讓堂堂正正的精神啟程/與詩共同探險”,似乎印證了卡夫擺脫了2003年出版那本小說的枷鎖,從此義無反顧地在幽深的詩歌花徑中狂奔。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2006
  • 在线: 1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