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艺术/于而凡
从小就是电影迷,看过的戏五花八门,几乎各个种类都有。除了在普通电影院看,当年上大学时,开始培养出对另类艺术电影的嗜好,就经常光顾电影俱乐部,或各国文化中心的放映厅。直到今天,还会紧跟各种文化机构举办的电影节。所看的电影,其发行国非常多元,不像市场上单一。
后来流行影碟,就少进电影院,更喜欢在店铺搜寻各种影碟,若无意中寻到某电影节获奖片,就如获藏宝一样。比起电影院,可容选择的影碟戏目,显然更多,种类也多样。有热门惊险片也有冷门艺术片。
最近几年上网成瘾,也开始在网络看视频。在网上找片子,与在店铺不一样。在店铺你就像寻宝一样,找到好片靠运气。而在网络你就要先有片子名目,然后再用搜索网找。只要掌握的资讯多,目标明确,成功率颇高。
大学时看完戏,总会和朋友探讨,尝试给每部电影评分。搞评分就要定准绳,我们讨论后总结出,应从四方面来审视一部电影,那就是资讯性,娱乐性,教育性与艺术性。每要素的满分是五分,各种要素都很棒就会获20分。相信没一部电影会这样面面俱到,一部戏能获得十分已很不错,十五分呢算是上品。
品味低的观众,喜看靠浮面物体性取胜的戏。武打,追杀,惊悚,悲情,滑稽,恐怖,好多刺激感官的场面,最受人欢迎。他们看电影主要就看其娱乐性。
更上一层的观众,欣赏以智力为主打的戏。侦探,犯罪,悬疑,政治,战争,历史,探险,科幻,最合其口味。他们特重视电影的资讯性。
最上乘的观众,就看重以拷心为重点的戏。社会与家庭,存在与生存,生与死,理想与宿命,情感与思想,空间与时间,人性与神性,这些形而上的命题,备受关注。他们看戏最注重电影的教育性。
那又谁去关注电影的艺术性?有人说艺术是服务于内容的,一部电影所展现的娱乐性或资讯性或教育性能给观众认可,就表示艺术上成功了,不必特给它品价。不过看了好多戏后,就会碰到许多表现方式非常独特的电影,看后被它显示的美感震撼,其风格令普通题材变得充满色彩,而令人难忘,这就是艺术特有的魅力,化平淡为神奇。这种艺术电影,形式是它内涵,往往就单纯靠其艺术性而获得高评。
这些艺术电影有几种表现手法:有以呈现生活细节的慢节奏戏,有以拼贴生活场景的快节奏电影;有以象征性的摄影画面取胜,也有以不寻常的结构转达故事;有注重画面表达近乎默片的戏,也有重旁白以文学叙述性手法讲故事。
能欣赏这种艺术性的,就不是一般观众,没有一定艺术修养就无法入门。艺术修养需要培养,需要时间空间的陶冶,学识高的不一定审美感强,文盲者不一定艺术感弱。经常看艺术电影,也会提升我们的艺术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