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道义

 

/于而凡

 

读到一位新加坡中文教师授课中遇到的困境:学生在华文阅读考试里,无法理解所谓故事的道义moral of the story,始终点不出理想答案。除了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这老师认为原因之一是价值观、思想方面的隔阂。那些政治正确、义正言辞的道理,那些人生智慧、关爱感悟的话语,与这年代的孩子隔了几层皮。

 

说实话,我从就不赞同用"故事的道义这一说来解读文章。不错,文学有其教育功能,不过对着不同年龄的读者,就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刚认字的幼儿白纸一张,童话书中,我们可以把做人的价值观,尽量放进去,诱导儿童有正确的好坏善恶道德观。

 

对待发育时期的少儿,就不能用简单的说教来应对。这年纪孩子多是叛逆,很难接受传统说教。给少年讲故事,主要是把知识性的比重提高,开阔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利用虚构的传奇或科幻,启发他们的想象力。道德方面,对善恶的评价,就不能像童话那样直接。少儿文学,主要是培养读者的正义感,推动他们有向逆境挑战的勇气。

 

文学到了成熟读者的眼中,就应有不同的风景。年长读者,有了辨认是非的睿智,有了一套成熟的价值观,不是一部文学作品能左右它。文学的功能,不再是单纯向读者灌输是非善恶,严肃文学该有更深的思想内容。文以载道,是儒家的优良传统,可是我们不该简单地把这字理解为道德,应该是道理,更应该是思想。一篇出色的小说,不该像道德法庭那样来判断是非,文学的功能,主要是向读者展现人性的冲突,生命的困境,生活的矛盾。

 

出色的小说,可以描述离经叛道的人物,探讨变态杀人犯的心理,而完全不给予道德判决。评价这种小说的好坏,就不能用传统道德准绳来评价。文学批评的重点,不是谈人物行为的对错,而是谈情感表达得实不实,思想挖掘得深不深,视野覆盖得宽不宽。并不是说严肃文学的作者没有道德取向,每个作家对生活与现实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过他们不会露骨地在文中表达。作者的责任是把矛盾与冲突展现,让读者自己看透与顿悟。

 

故事的道义这词语,放在文学上太迂腐了。讨论文章主旨时,用中心思想这名词应该更妥安!越出色的作品,中心思想就越突出。了解了中心思想,就会受文章启发而作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不认同作者的想法,或小说人物的做法。课堂里,我们不应让学生全盘接受作者所灌输的道义,逼他们作方程式的答案,而应该鼓励他们分析故事中的人与事,自由表达自身的看法。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7745
  • 在线: 10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