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在日本/于而凡
日本旅记之二
禅宗诞生在中国,可全球流行的拉丁名是日语Zen, 不是汉语Chan。这表示日本禅知名度高过中国禅,世界大众都误认日本是禅发源地。禅学在西方的传播确实归功于日本,可西方普通大众对禅理念的认识还很浅,只停留在表相,大众对日本禅的印象,不是靠它学教,多是凭日本具特色的禅文化。
禅在日本,主要通过生活中具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展现。日本盆栽与插花艺、茶具与茶道、庭园、家具与建筑艺术,以其精简、纤细、玲珑、安宁、空灵,散发出独特魅力。人们都把这些归纳为禅文化。
禅宗诞生在中国,可是禅文化却在日本发扬光大。这跟民族性有关,而民族性又与生存环境相关。禅以小见大,其艺术小而精,符合岛小地窄的日本,而中国幅员辽阔,适合大而粗的艺术,更崇尚大中悟小的道家美学。
在中国,禅宗文化在牢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回归儒道”,而在日本,禅学成功抗衡本土神道教,一方面,禅的“空寂灭”动摇了民众的原教现世本位理念,另方面,禅发扬了原始宗教的自然本位,把对自然的虔诚提升为从自然参悟人生。从这出发,逐渐形成了以简素自然、孤寂物哀的禅审美意识。
禅的简素在建筑上表现得最突出,日本建筑早先受中国影响颇深,随时间推移却逐渐简化,形成其自然极少主义。简朴本不是源自禅,而来自本土文化。作为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民族特珍惜材料所以节约运用,重视材料所以尽量展现其原色。这些特性倒与禅学相合拍,理性的自然简约主义就深化成禅思美学。
最为游客熟悉的茶道,来自中国的禅茶,日本把它仪式化规范化。茶道以“和敬清寂”,融禅学、伦理、美学为一体。寄托其人民的文化规范与理想。作为茶文化重要部分,茶庭用简洁手法,置庭池花木以显示自然一角,去营造淡泊宁静的“悟境”,助品茶者冥思。是禅宗庭园之一大分支。
在日本古典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禅宗写意庭园。京都龙安寺的庭园是杰出代表。这在世界独树一帜的枯山水庭园,源于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以抽象手法表现山海之意。在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不取开花植物,而使用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元素。发展到极致时,连绿树也放弃,只剩耙制的沙砾和一块块苔地,和有机叠放的几尊岩石。
禅宗美学强调顿悟,通过自然与极少主义写意手法来隐喻。在这里,石块象征岛屿礁岩,白砂象征大海,苔藓草坪象征大千世界。寥寥数笔,枯山水以小见大,尺方之地现天地浩然。
枯山水从自然中截取片断,将它凝固,获取不变可也是了无生气的“永恒”。一方面表现自然的美,另一方显示无常与短暂。这“永恒”至美也至哀。在这,庭园烘托了哀怨与枯寂之情,传达了佛教悲观主义的幻论观。造园者期望参悟者能从中摆脱而超越。
强调万物流转和必灭的佛教无常观,深刻影响了日本文人的思想,酝酿了禅宗“物哀”审美意识。这意识在文学领域中呈现得更为深刻,代表作是日本古代文学经典“源氏物语”。在禅美学启示下,作者将现实的悲苦升华为一种空寂哀的艺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