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新加坡

 

/于而凡

  

李光耀过世,各国媒体都发悼文,表扬他建国政绩。新加坡能从没自然资源的小城市,变成一个先进国家,在创建经济繁荣,市貌光华,社会安定,人民福利各个方面,不单在亚洲,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虽然家长制的执政方式,常受民主派人士龃龉。李光耀的功绩应该肯定。

 

在一片赞声中,人们常忽略一个重点:在文化建设方面,新加坡不单没发展,甚至是负成长,只能交白卷!不是说政府无所作为,相反地,它一直大力投资,完善城市文化设施。他们建立了各种设备齐全,设计先进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歌剧院。以国际标准来看,都是世界一流。

 

可是,尽管有了完美硬件,新加坡依然无法推动文化产业:有能力邀请国际艺术家登台,却无法培养高水准的演艺家;不遗余力开办国际画展,却无力生出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在文学领域,华文文学面临断层;英文文学没进展,没法跟邻国文学比。就算通俗文化也缺善可称。六十年代还能看到新加坡出华语歌手,现在一片空白。新加坡曾想用一些优惠政策,招引香港电影业,可是没回响。

 

新加坡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其推行的语言政策。李光耀执政后,选择把英语当官方语言,让全民拿英语为母语,为这不惜牺牲华文教育。正当的理由,是让国民能跟西方流利交流,进而吸纳西方先进科技,财经与人才。其实这不是真情,我们知道,日本学西方时也没放弃过自身语言。众所周知,李是在英文教育下成长,他是量身裁衣来打造新加坡。语言,不纯粹是交流工具,它包括思维方式也包涵文化思索。李光耀用英文塑造全民的思维方式,长远目标是把新加坡彻底改成一个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全面认同西方。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李成功打造西化新一代,英语讲得比华语流利。在樟宜机场,一位新华作家想找一个能用华语交涉的员工,困难重重。而华文呢就更严重,精读中文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放弃了华文,新加坡人不单失去华人独特思维,也放弃更深刻的中华文化。而用惯英文来思考的他们,是不是掌握了西方高等文化思索?看来也没有。放弃自身文化容易,吸纳外来文化容易吗?建立文化需要时间,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受教育的华人每逢思乡总想起李白的月亮,英美人谈起恋母情结会提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年轻新加坡人,谈起这些话题脑里却一片空白。一位美国友人曾提起,他对新加坡人的印象是'浅薄'。看来,他们去中华化不仅让华人龃龉,也没迎来洋人的尊重。

 

失落文化的新加坡人,从此就变成空心机器人,空心人搞文学艺术,只能掌握形式,无法提升到更高的创意创新。这就是狮城交不出文化成绩的深切原因。好多受过华教的文人,看清这一点,曾呼吁政府及时修正语言政策,一些人士甚至提出重建南洋大学。可是,平时那么明锐高效的政府,对这些问题麻木不理,任由华文每况愈下。说到底,为了全盘西化,对华文的堕落,李光耀其实是乐观其成!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0327
  • 在线: 7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