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与雅/于而凡

 

好多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他们印象中的中国是喧哗,大红大紫的节日宴会文化。而这些传统严格说来采烈有余,美感不足,是很难令外人赞赏。可一旦有机会给这些外国人看国画听国乐,他们的印象就会全然不同,前后面对的,就好像是两种不同的国度文化。

 

有一些印尼友人想了解华人的生死信仰,我就向他们推介了主导中国社会的儒释道,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应该不会错。可是介绍后又觉得不足,因为一时难以解释,这些学说,与那些给他们印象深刻的寺庙文化,或陵墓的祭拜仪式,是怎样挂钩?

 

这复杂的现象,是因为在中国文化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传统,即雅文化和俗文化,好多时候,二者提倡的理念与精神是相反的。这两种文化,虽然处处矛盾,却一直并行支配着中国人的行为。基督和伊斯兰世界都是单一文化,无论贵贱贫富,都按统一教义规范民族的行为,没中国文化那么复杂。他们当然也有雅俗之分,不过他们的雅文化,是俗文化的升华,只分粗细而不相冲突,基本是一脉相承的文化。

 

中国的雅文化,由先秦诸子的"士大夫"文化开头,演变成现在的文人文化传统。这是强调创造性的文化传统。这里有先秦的智者文化,魏晋的狂士文化,唐宋的诗词文化,元明的戏剧文化,明清的绘画与小说文化。也有陶冶生活情趣的"书画琴棋"、酒茶文化、园林文化与居室文化。除了有着深刻的内涵,在形式上,它们呈现出空灵、淡雅、精简的特质。

 

中国的俗文化,起源在民间,保留了农耕文明的保守与稚粗,强调习惯性重复和即兴的感官刺激。它主要呈现在饮食、穿着、居家各种生活习俗,以及频繁的节日风俗和祭拜仪式。在形式上,它们有着丰满、艳俗、频繁的特色。

 

因为符合广泛群众的心理需求,俗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从来没让雅文化征服过,相反地,它把文人的思想结晶儒法释道墨全面解构,演变成重功利而保守的俗文化。雅文化化教为学,就像孔子把各种民俗提升为礼学,而俗文化就化学为教,就像后汉人把道学化成道教。

 

雅文化强调创新,试图创造文化的高标本。它生产成本不单高,民众的接受也是依赖教化的力量,它时时就有被俗文化淹没的焦虑。在某些地方,比如在文学艺术建筑领域,一直以来是雅俗共存的争夺地,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如果靠自然发展,雅文化就会敌不过俗文化而渐渐式微,而它的堕落将不利于创建民族的正面形象。雅文化的推动,全然不能靠官方的主导,因为执政的性质,政府要照顾知识水准一般的大众,不能把重点放在高档文化的辅助,他的插手,充其量只能把俗文化规范化。雅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就要靠我们文人自身的努力。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7745
  • 在线: 10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