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餐服務 / 林錦
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送餐服務這行能不能出狀元?
送餐服務是不是現今社會產生的新行業?也許不是,然而越來越多人參與這個行業是事實。用“參與”不用“從事”,是認為有些人不把它當正業。
印像中,二十年前就有送餐服務了。我那時住在芽籠一帶的公寓,有時會看到投進信箱的外送食物傳單,是附近的餐室發的。傳單圖文並茂,一道道美食,都標了價格。不貴,一人份量的面食三元五角。只要買十元以上,不收送餐費。我遇過送餐人騎著腳踏車到公寓送餐,他穿T恤短褲,中年人,腳著拖鞋。腳踏車把手上掛者紅色塑料袋,裡頭幾盒食物,晃晃蕩蕩。顯然,他不像是個職業人士,可能兼職,可能打零工。
送餐服務什麼時候成為職業?我不清楚。明顯的,它已經制度化,隊伍越來越壯大。可能先有快餐店如麥當勞、肯德基、披薩等的外賣,後來一般賣吃的也提供送餐服務,食閣、餐館、咖啡店、小販中心等也出現送餐隊伍。在海軍部附近的一間咖啡店,我時常看到店外停放著送餐員的交通工具,摩托車、腳踏車、電動腳踏車、電動踏板車,大大小小,琳琅滿目。知道它們的主人是送餐的,是從方形的大包包上的文字看出來,什麼GrabFood、FoodPanda、Delivero等,不一而足。電板車太小,放不了方形大包包,送餐員就自己背著。送餐員或坐或立或來回踱步,焦急地等待攤販准備食物。時間就是金錢,多跑一趟多賺一點錢。自從今年二月冠狀肺炎疫情暴發後,出外用餐的人大減,叫外賣的人大增,送餐員大忙。他們從早到晚馬不停蹄地送餐,收入增加了,但也冒險暴露在可能有病毒的空氣中。這個非常時期辛勞服務的送餐員,更令人感激和尊敬。
提起與時間賽跑,便想到送餐電板車,心有余悸。走在人行道上,身邊突然掀起一陣風。說時遲,那時快,一個背著方形大包包的小伙子站在電板車上,飛一般從身邊擦過。有一次被擦身而過的大包包刮到,差點撲倒在地。電板車從背後衝上來,神不知鬼不覺,如何閃避?從此我走在人行道上,左看右看往後望,像逃獄的歹徒。
陸交局於去年11月初禁止電板車在人行道行駛後,電板車一夜之間銷聲匿跡。我慢悠悠地在人行道上獨步沉思,那些電板車送餐員現在去了哪裡?他們可能換了交通工具,繼續送餐;他們可能放棄送餐服務。他們還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