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巴黎 /于而凡
~游欧余记之六
来到这里前
早闻到你的体香
通过雷诺瓦的舞会
和夕照下的荷花荡漾
而在街头卑微画布里
我居然扑捉了你的印象
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能跟巴黎争“艺术之都”这美誉。如果你去巴黎,一定会给它那么繁多的艺术博物馆所震惊。
五十多个大小不一博物馆,遍布巴黎,从以收藏古典蒙娜丽莎而闻名的卢浮宫,到十九世纪印象画派最大收藏地奥赛博物馆,到收藏现当代艺术的蓬皮杜中心;从综合的大博物馆,到专题的小艺术馆;还有那些专关注个别艺术家的小美术馆,如毕加索美术馆,达利美术馆,马蒙坦“莫奈”美术馆,雕塑家布尔代勒的美术馆等等。
巴黎能有这么多艺术馆,是因为有颇强的文化底蕴,是因为它那独有的艺术历史。
从18世纪开始,欧洲画艺重心逐渐从意大利转向法国。19世纪初,欧洲古典写实油画受到照相技术的冲击,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法国一波接一波兴起,在巴黎,就出了大卫、德拉克罗瓦,库尔贝等画家为代表。
而后,19世纪最重要的印象主义绘画派,也在法国应运而生。这是法国绘画的黄金季,巴黎成了各国艺术家的活动中心,产生了众多大师,出现了大量风格不一的经典作品。有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等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作,也有以梵高、高更、塞尚等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绝作,
到了20世纪初,巴黎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国的画家。毕加索的立体抽象主义,马蒂斯的野兽主义,夏加尔的表现主义,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各画派纷纷在巴黎立旗,一时间巴黎画坛大师云集,杰作迭出。欧洲画艺进入现代时代。
不仅欧洲国家,亚洲美洲等各地画家也来巴黎学习和创作。巴黎成了世界绘画艺术中心,继文艺复兴后出现第二高潮。中国名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凤眠、常玉、潘玉良等也是来巴黎取经。直到现在,巴黎依然成为中国艺术家的圣地,“留法三剑客”的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都是在巴黎学画与活动。
最绝的是,20世纪巴黎大画家们的活动圈子,也包挂许多知名的文学家与音乐家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文化气氛!美国名导伍迪·艾伦执导了以巴黎怀旧为主题的电影“午夜巴黎”。在片中,不满现状的男主角,在巴黎旅游时,每逢午夜终会有一辆古董汽车来接,带他返回20世纪,去见那些他倾心的艺术家和文人。而那世纪的文人,总是向往活在19世纪的文艺圈子。
蒙马特高地位于巴黎市北部,历来是文人骚客、画家、艺术家的聚集地。许多艺术家都曾在这里生活或活动,包括达利、毕加索、莫迪利亚尼、莫内、梵高等人。好多艺术家团体也是在此地形成。达利美术馆也在这一区。
如今,蒙马特是著名旅游景点,常年吸引世界游客。在圣心堂山坡下小丘广场,聚集了好多街头画家,他们除了卖自己的画,还为游客作头像画。大家一定看过许多巴黎街头景色的经典画,这些不是出自名家但比名家更流传的画,就是起源于这里。想起了老电影“美国人在巴黎 ”,主角就是在蒙马特卖画艺的年轻人。由此联想到那些知名画家,当初还没出名时,有没有在这里当过街头画家?
巴黎的艺术气氛,不单靠那些博物馆的名画来支撑,也是靠这些无法出头的画家来烘托。街头画家服务于游客,可到最后,画家本身也成了旅游一景。如果美术馆能给你上厚重的艺术历史课,街头画家会给你刻上浓郁的艺都巴黎印象。
不常拜访巴黎的人,不会成文雅之士 ~巴尔扎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