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首写雨的小诗 林锦
诗人写诗,多数是有感而发。痖弦说:“诗人是思想者,更重要的是一位感觉者。”思想通过诗歌表达,感觉触动诗兴。而引起诗人感触的,往往是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现象,如风,如雨。
我恰好看到两首写雨的小诗,便想在这里谈谈。这两首小诗是越南诗人林小东的《雨中独行》和印尼诗人叶竹的《雨的政策》。先看《雨中独行》:
风越刮越
大
我,从中走过
风不停在耳畔
问:冷吗
我不答
雨落成一条
孤独的路
题目已点出诗的内容。这首雨中独行的诗,第一节先写风,风大,吹得紧,“我”走在风中。“我”走在风中的情景,诗人没加以描述,让读者自己想象。第二节还是先写风,风飕飕不停地刮着,“我”听到的却是风的发问:冷吗?“我”不回答。我们可以想像,独自走在风雨交加的路上,冷,不言而喻。我便有这样的经验,尤其是2011年10月在青岛,一晚从外头回酒店途中,独自撑伞在秋风秋雨中,哆嗦的冷。
诗里有一处我不确定诗人的用意,“我不答”的理由是“雨落成一条/孤独的路”。我的理解是:雨途中,独自,刮大风,哪有不冷?多此一问。
诗的语境是风是雨,诗可能另有所指,隐含信息是“我”在风风雨雨的生活中,得独自面对,独自挣扎。另一个蕴藏在文字背后的可能是思念,思念之情。孤独和思念,如人影相随,雨天看不见影子,更叫人思念了。人孤独,雨孤独,路也孤独。“雨落成一条孤独的路”,很美很美的诗句。
接下来谈叶竹的《雨的政策》。
雨季来了
好一淌昏昏欲睡
这样的政策
大家应提防
到处都是水水洼洼的
陷阱
叶竹这首小诗,题目非常新颖别致,用雨来形容政策,少见。雨形形色色,有喜雨,有绵绵细雨,有暴风雨。下雨的时候,人们的感受因人而异,因人的切身利益而异。“久旱逢甘雨”是好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却使人雪上加霜。
明显的,诗人用来形容政策的雨是恼人的雨,带来不便的雨,不受欢迎的雨。一般人,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都不喜欢雨,因为雨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的生计。何况是雨季,影响更大。
诗第一节写道:“雨季来了/好一淌昏昏欲睡”,没有提到政策。“好一淌昏昏欲睡”,“淌”是动词,意思是“往下流”,这里当做量词用。而“往下流”的应该是雨水,诗人却以“昏昏欲睡”的替代,即说雨,兼说雨的影响。这就是诗的语言。
第二节一转,第一句的“这样的政策”,诗人巧妙地用雨季来比喻政策,这是高明之处。这样的政策不但不受欢迎,而且“大家应提防”。为什么呢?诗人接着说“到处都是水水洼洼的/陷阱”。国家政策本来是要造福人民,却成为坑人的陷阱,“水水洼洼”的陷阱,不得不防。能防吗?防得了吗?诗人没说,留给读者去思考。“水水洼洼”是妙笔,常用的是“水洼洼”,即“低凹积水的地方”,用“水水洼洼”更传神,指处处低凹积水,一不小心就掉进去,后果不堪设想。看似不太规范的用法,却牵动着全诗的意境。
两首写雨的诗,都有思想性。《雨中独行》写个人遭遇,《雨的政策》反映社会政治问题。一篇没有思想性的诗作是无法想像的,林小东和叶竹都在诗中用意象演示思想,让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合作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