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排名/于而凡

 

 

有好多媒体,给我们排列了十大或百强书籍,名次有学者定案也有民众投票。搞排名的有西方媒体也有中文媒体;被征求的对象有西方与中文读者圈之分。排列的书名次,也就全然不一了。

 

有分类很细的书籍排名,比方十大小说,也有无分类的书籍排名,文学哲学科学各个性质不一的书并列。前者看重深度专业性,后者注重宽度人文性。大众投票选出的书,重点是看书的流行度,没什么限制。而学者选出的书,重点是看书的艺术性或思想性,就应该有严格的标准。

 

多年前,亚洲周刊搞过"中文小说百年百强"的评选活动,请好多学者来定位,评选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原因是主板单位把严肃文学跟流行(通俗)文学混杂在一起!勉强把一些知名度高的通俗小说家挤进名单里,象征性每人选一书做代表。很难理解,怎样把王安亿白先勇跟琼瑶古龙比?比流行,前两名知者甚少,后两位无人不晓;论思想性,结果就全然相反。请来的专家对通俗文学也不甚了解,他们的书选不定是代表作,能上榜是因为曾拍成电影。

 

也不是所有流行文学思想性弱,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有与严肃文学对话抗争的可能性。选择他的书,就应该用评价严肃文学的统一标准,而不是用文学类型的特殊标准。用武侠小说标准,射雕英雄传的影响力大;用严肃文学标准,鹿鼎记的思想性明显更强。在日本,通俗文学与正统文学各个设立奖状。在排列书名时,我看也需要严格分类,通俗文学让读者投票,严肃文学就看专家定位。

 

每人心中,其实都有自己的十大或百强书,可以跟名家选择的名单不一样。名家选书前把准绳制定,以统一标准来评定,个人选书就会任性一点。入选的书籍,通常不靠单一标准,而是因为各种不同的理由。

 

理由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理性的选择,看重一本书的学术性,社会影响,在历史上的定位。第二,感性的阅读,靠个人的性情与喜爱,看一本书是怎样感动,启发或影响自己。第三,有特殊的阅读经历,可能在阅读一本书时,自己处在特别环境,经历过特别事件,遇到特别的人,总之有过特殊情感阅历。

 

有人精通多种语言,可以阅读不同语言的书籍。但把不同语言的书籍并列在一起排名,我终觉得是很荒谬的事。我阅读过中文也阅读过印尼文书籍,阅读后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不能想象把他们混杂在一块儿来并比。心中的名单,最好也先按语言分类。

 

从每人列出的书名,能看出一个人的学识与文学修养,看出一个人的性情与爱好,还能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在爱读书的友人圈中,建议大家都能列出心中的大书,相互参考,除了能推广书资讯,还可以借此理解别人与检验自身。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0384
  • 在线: 14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