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艺术/于而凡
诗是文学最高层,深含语言的精华,诗歌翻译也最难。有人认为诗不可翻译,诗是翻译中丢失的部分。也有人说,读译诗就不必问有否忠于原文,意大利有句名言:翻译像女人,越美越不贞,若要美就别太忠贞。
以上话语可参考,可不必全信赖。诗歌,有可翻有不可翻,但大部分诗是可翻,只分易翻和难翻。多典故古诗是麻烦,不过还可加注不算难。最难是以词韵为主的诗,翻出来若无再现原文声韵的妙处,就没意义。
完整的诗,有词语涵义,形式结构,节奏声韵,风格色彩四要素。要求每首译诗都能把这些完整呈现,是太苛求。不同诗有不同特色,译者要认准其特性,才能选择要在译文中优先呈现那要素,牺牲那元素。
翻译要忠于原文涵义,大众公认,常引起争执的是“词语”的翻译。散文翻译为了通顺流畅,多会不逐句逐字。前人译诗也多用此法,注重翻意而自造词句。今人共识,译诗要贴近原文,自由翻译显然不足。词语对诗人很重要,一改会变味,译词就要慎重选相对等的。外语翻中,最忌滥用少个性的成语。中国古诗的对偶句重义韵,字为重点,要表现这特征,就要逐字翻译。
诗歌好用模糊话语,常用隐喻和意象,不同读者有不同解读。译者的解读也会影响翻译。可要明白,翻译不是解读,不可把原本朦胧的诗翻成大白文字,而应完整保留隐喻和意象,让译文读者也能有多种解读。
现代诗多是自由体,长短不苟。古代中外多是格律诗,如绝句律诗、十四行、俳句。译文也应尽量照顾原文形式,别离太远。五四时期有把外国自由体翻成中国旧体诗,而国外有把中国旧体诗翻成自由体。这都不可取,因为译文显然只能保留原文语涵,而无法呈现其韵味,这不是翻译而是改编。
诗是有节奏的文体。句子的长短,直接影响节奏,译文长短虽无法全照原文,也要近似,别前后倒置。
译文需不需押韵,长久争执无定论。韵音是表现的诗歌音乐性,应当重视,不过要灵活,别死按原文押韵,而要顺应译文的音感。对待格律不严的现代诗,译者能自由安排韵脚,格律古诗就更难。述事句子弹性大,翻得较自由易安排韵脚。抒情寄意句字字珠玉,可容译者选词的空间小,难把文义和音韵两相顾,这时要以涵义为重,不为韵而曲意。看一个翻译家的功力,就看他怎样在意涵和韵音之间作平衡。
每个杰出诗人都有自身风格,每首好诗会有别样色彩。译诗最高境界就是能把原作风格与色彩,全面展现出。一要掌握作者特有词语,找出对等译词。翻译古诗,译文就尽量选较古朴词汇。二要把作者讲话口气,用译文表达出。做到翻译家奈塔提出的”形似”,达到理论家佩雅的“风味对等”。
译文要贴近原文,可也要读来通顺,逐字而不必逐句,在句子结构方面,就要关照译文的自然语法,贴近译文读者讲话习惯。翻译,就像钱锺书所说----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生硬牵强,又能完全保留原有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