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明信片,用自己的語言

── 旅遊文學與寫作心得

杜鷺鶑

十多年前的一個暑假,我們帶著一雙年少的兒女,背著簡單的行囊,開始了第一趟歐洲自助之旅。

事前不看旅遊參考書,不做任何景點查詢功課,也沒事先規劃行程表和預定住宿的酒店。我們要摒棄一切“先入之見”,以最純粹之心,去經歷和體會整趟旅程。

結果,我們不僅順利且愉快地走完了西歐八個國家,回來後興緻所至還滿懷感慨地完成了一篇將近二萬字的長遊記《穿行歐羅巴──我們的歐洲之旅》。

日後,像這樣不做事前“功課”的自助旅遊,便成了我們主要的出行方式。當然,這並不是說對旅遊的地方一無所知而冒然前往,只是不會像多數“旅行達人”那樣,事前花太多時間作資料搜尋、行程安排、酒店預定… …一路隨緣隨性,也不刻意去追逐那些被標誌化的“名勝景點”。到一個地方旅遊,畢竟親臨其境的感受遠要比“到此一遊”的虛榮重要得多。

這樣的隨性之旅或許偶爾會遇上一點麻煩,而正是這些意想不到的“小事故”恰恰豐富了旅程的記憶,寫成的遊記也就如一張寄自遠方,特別為自己設計的明信片。

因而,每次出遊,我會像記流水賬那樣,在每天活動結束時,將一天的經歷,包括食、住、行、景點門票都一一簡單地記錄下來。我把這種記錄叫作“旅遊日誌”。這“日誌”也就是日後寫遊記時的記憶和基本參考。

在旅途中卻很少想到寫遊記的事。旅遊就該是放下一切的全身心融入,甚至連拍照都顯得有點多餘和負擔。如果為著事後寫一篇遊記而忙著找尋目標、蒐集資料,犧牲享受一路旅途的輕鬆愉快,這未免是本末倒置了。

現今資訊發達,大部份相關的知識和材料都可以在網上找到。網絡為寫作者提供了查閱資料的快捷和方便,有的甚至要比當地第一手資料還要詳盡。這是現代寫作者的幸運。

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遊記寫作習慣。“先體驗後補課”卻是我個人最佳的收益方式。帶著不受先入之見影響的處子般情懷,去體驗從未涉足的異地,感覺總是最強烈、真實。許多好奇和迷惑,在事後的自我“補課”中尋求答案,過程猶如重新再走了一趟,印象加深了,不解的疑竇也茅塞頓開… …。

懷著滿腔的思緒和手頭上一大堆的資料,該怎麼來選擇遊記的樣式呢?

一.忠實地按行程日期順序一站站地寫,比較順暢自然,也容易記憶。能達到為日後留下回味的紀念目的。但需要一點銜接上的技巧以增加可讀性,免於落入記流水賬模式。

二.有意識地將一些行程景點根據需要作順序調整,讓每個章節有自己獨立的主題,好處是可以分章節各個“擊破”,加重筆墨描寫。

三.只寫自己感覺最強烈的單一城市或景點,寫成一篇內涵豐富、感情細膩的散文。

因為遊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一篇遊記要寫得立體飽滿,能“引人入勝”,就該具備以下三個基本元素:

一.景物描寫

旅遊,主題自然是“遊山玩水”,但要將眼睛看到的景象化成文字畫面,使讀者能“望文生景”就需要一定的描寫技巧,尤其是那些對大多數人來說已“耳熟能詳”景色的描寫更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文字語言。對風景的描寫不宜過多,畢竟你不是在寫官方旅遊介紹。摒除一般宣傳字眼,用自己真正的感覺去描寫。重點是必須恰到好處。

西藏美景幾乎已是人盡皆知的,有太多的攝影、視頻、圖片、文字… …人們的腦海中已有深深的印象,你再加諸多描寫,卻只會適得其反,叫讀者不耐煩。相反的,只要用誠懇的語言描繪自己的感受更能與讀者腦海中的美好畫面重疊,從而喚起親切的共鳴。

如果在寫景之外再加一點親身經歷的小細節或畫面故事,就更能提升遊記的趣味和可讀性。當然,這些細節和畫面要有典型和喻指性,必須配合作者的敘事立場和欲傳達的訊息。以少而精為好。

二.歷史人文

美麗景色背後的人文歷史,往往是旅遊者最容易忽視的一環,原因除旅途行腳匆匆,沒太多的精力和閒暇來細究一方土地的前世今生外,枯燥無味的背書式介紹也讓人生厭。然而這些人文史料卻恰恰是支撐這一方土地、民族之所以美好、優秀的源頭命脈,也是其與眾不同的特質所在。

可是,太多教科書式的人文歷史資料嵌入,不僅會使本應愜意輕鬆的遊記顯得沈悶無趣,更會有“抖書包”之嫌。最好的方法是選擇一些有重點代表性又不太為人所熟知的史料,作者自己先消化後再不著痕跡地貫穿在字裡行間。

如果你能委婉地道出達賴喇嘛在哪一年、為甚麼、率領多少信眾翻過雪山流亡國外,那自然要比寫西藏有多少人口、湖泊多大、雪山海拔多高這樣的“大眾口味”來得吸引。

遊記除描述、介紹風土人情之外,也應讓讀者獲得一些相關的知識和史實,尤其是一些當地固有的卻不為多數人所知的史料。

除了一些趣味性的民間傳說,作者所寫的史料事先必須嚴加驗證其真實性,以免以訛傳訛,誤導了讀者。這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三.作者自己的議論和感懷

美麗的景點、背後的人文,有史以來就一直存在那裡。至於“看山是山”或“看山不是山”就全在於作者本人的的參悟。

名山大川、古城異域、奇俗風貌,總會挑起旅者的好奇和感慨。對一方水土人情不同的解讀和獨特議論,是一篇遊記之所以與眾不同的最大原因。

余秋雨的暢銷遊記散文《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便是以曼妙的文筆對不同文化作出細膩的闡述和對比。余秋雨隨鳳凰電視作文化之旅,彼時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年代,國人因長期隔絕,對西方文化求知若渴,而中華文化底藴豐厚的余秋雨那些發自東方情懷解讀西方文化的感慨和議論,正應和了這一需求,讓人讀來如沐春風,眼界大開… …這便是抒情遊記最吸引人的地方。

然而,這種個人意念的傳達卻不可“硬銷”,要不著痕跡地貫穿在行文之間… …較好的作法是只寫感覺不妄加偏執評論,留有空間,予讀者自行審思。

法國電影《天使艾美莉》有一段感人的情節:充滿想像力的孤僻女孩艾美莉請空姐幫忙,將父親平日最熟悉的花園守護公仔輾轉帶往世界各地,並將公仔在當地標誌性建築背景下所拍攝的名信片寄回給父親。終令因失去妻子而憂鬱自閉的父親在天天盼著明信片的日子裡,走出了自我封閉的心房。

用心寫遊記的作者不僅要為自己的一段人生保鮮記憶,當然也會期待像天使艾美莉一樣,用真誠的巧思來打造一張獨特的明信片,將快樂和企盼遠行的心情帶給大家。

順便說幾句題外話:菲華社會並非處於中、西文化邊沿,洽好相反,我們所處的國家正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如果說西方文化是建築在宗教的基礎上,那麼菲律賓這個亞洲唯一以英文為母語的天主教國家所沿襲的,也就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了。這是我們比其他華文寫作地區優越的地方。菲華作者日常身處中、西文化環境,生活中時時都會遇上兩種不同文化的衝突和比較。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發掘寫作題材我們不應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應積極主動地去與身邊的主流大社會接觸。一言概之:生活在菲律賓的華文作者應該有潛力創作出更好、更有水準的文學作品。

 

 

杜鷺鶯

2014/07/18 寫於馬尼拉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003714
  • 在线: 9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