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沉默的古都

過客

 

湊巧的是,我遊歷的三個地方——仰光、蒲甘、曼德勒都是緬甸故都,新都內比都反而沒有去。曼德勒是一個寧靜的城市,有完整的皇宮,雖無實物,但仍然保存了古老的韻味。

曼德勒王宮

曼德勒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貢榜王朝的首都。經過三次英緬戰爭,1889年,緬王閔東被俘,貢榜王朝滅亡。英國人把首都遷到仰光,但曼德勒仍然是緬甸第二大都市、曼德勒省省會,有90萬人口,是緬甸中部的經濟文化中心。

我們遊覽了烏本橋到曼德勒時已是掌燈時分,曼德勒沒有泰國式夜生活的喧嘩,像一個沉默寡言的老人。漫步曼德勒街頭,我驚奇地發現:曼德勒街道沒有起名,而是編號,東西走向稱“街”編號從1--60,南北走向稱“道”,編號60以上。次日一清早,我們全部退房;一天的行程從參觀王宮開始。

曼德勒王宮位於市中心,建於1859年。二戰中英印聯軍在曼德勒發動反攻,王宮毀於戰火。1989年,緬甸政府按照圖像資料予與重建,恢復庭院中的104寺廟和樓閣。

曼德勒王宮正方形,邊長2公里,佔地400公頃。周圍城墻高9米,厚3米,護城河寬6米,深3米,真是氣象萬千。我們從東門進入,直通金鑾殿,現已僻作博物館。象征緬甸王權是獅子,而不是金龍。庭院十分廣闊,但有些地方有士兵把守,婉拒遊客,難道宮殿里也有軍事重地?壯麗的宮殿美中不足的是空空蕩蕩,缺少實物,博物館也只陳列照片。

 

各具特色的寺廟和佛塔

曼德勒也有數不清的寺廟和佛塔,都是蒲甘風格,但建於19世紀,比不上蒲甘佛塔有上千年歷史。

三大穆尼塔:白色行列式

三大穆尼塔位於曼德勒山腳下,1866年建立。巴基濤王得國不正,他和弟弟合謀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他登上王位,對弟弟委以軍國重任。王弟被仇家所殺,他悲痛不已,建塔作為永久的紀念。

    我們進入正門,沿著長廊走到中央金塔,塔內供奉一尊金色佛像。從這裡,758座素白的佛塔向四周輻射,塔頂都有金色的風鈴,構成非常悅目的白色行列式,充分體現對死者的悼念。

谷都多佛塔:世界最大的刻石書

建於1857年,閔東王召集了2400位高僧,經五天開會後,對三藏經的內容才取得一致意見。國王下令把經文刻上石碑,流傳後世,共用了729塊,每塊石碑外面籠罩一座白色的經書亭。這是世界最大石刻書,一個人如果每天誦經八小時,要450天才能讀完。

 

大佛寺:佛祖寄託真身

曼德勒大佛寺(Myhamyatmoni)內有高四米的釋迦牟尼像,是緬甸最大佛像之一。佛原銅身,信徒不斷往佛身貼金,如今金厚16釐米,掩蓋本來面目,成了金佛。大佛寺建於1784年,後來焚於火災,1884年重建。從四面都可以進入佛塔,但只有男賓才能踏上佛龕,女賓只能遙拜。

相傳,佛像由佛祖親自開光,因此被看作佛祖化身,在緬甸人心目中有崇高地位。每天凌晨4時,舉行隆重的“佛洗面”禮;成百善信早已恭候,承接洗面水以求延年祛病。

 

旅途中的情誼

這次筆會,除了第一次參會的印尼、澳門詩人外,大家都是老相識。可惜的是,陣容強大的泰國團卻沒參加。乍看像是“泰緬戰爭”,細問起來,緣由泰國近在咫尺,他們緬甸去得多,就沒有興趣參加。

旅途中,我和各國詩人交流,增加了情誼。有一次在飯店游泳池旁小憩,我不禁哼起兒歌“一個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想不到也有人跟著我哼哼,就像“下里巴人”。抬頭一看,原來是馬來西亞女詩人晨露。這首兒歌出自台灣的小學課本,遠隔千里,大家卻同念一本書。

我崇拜的偶像是老一輩詩人田間、馮至、何其芳,有時候覺得很難適應現代詩的理念,想不到我的癖性也得到共鳴。有一次路旁休息,我和文萊詩人孫德安唸起了臧克家的詩“老馬”: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裏扣,

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淚只往心裏咽,

眼前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美麗的華語像一條友誼的紐帶,把我們五湖四海連在一起了。

詩人老大首推馬來西亞吳岸,他鬚髮皤然,但老當益壯。在烏本橋下閒談,他還指教我養生之道。他雖然有大個頭幼女相伴,但無微不至照顧他卻是馬來西亞詩人王濤。結束旅程,我們回到仰光,在“七里香”餐廳進晚餐。他師弟倆引吭高歌,詞曲作者都是吳岸,把氣氛推向高潮。筆會完滿地畫上句號。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2978341
  • 在线: 48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