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船”釋義
過客
不久前,讀者楊福生先生通過“解放日報”要求我就越語“三船”(Ba Tàu)一詞作出釋義。我是門外漢,但既然被點了名,不好推託,只有硬著頭皮充好漢。誤謬之處,還請方家不吝指正。
釋義一:“船人”的由來
據1870年出版的“嘉定報”在“天南地北”中作出了較合理的解釋:“南明覆亡之際,一批反清復明志士乘船出走,來到我國南疆。當時民智初開,人們根本不懂這些不速之客來自何方,見他們乘船來,就稱為船人(người Tàu)”。
還有學者作其他解釋,如等同Tàu=Tào(曹),華人奸詐,必是曹阿瞞後裔(?);“曹”是對當官人的尊稱……我幾乎笑掉大牙。
釋義二:何為“三”?
假設一:
明鄉人(早期華人)結伴出海,一定三艘同行,以便照應,遇到風暴,可以捆綁在一起,利於抗風(?)。
明鄉人倉促出走,哪裡找來大小差不多的船,便於捆綁。他們一定看了三國演義“龐統巧使連環計”看昏了頭腦。
假設二:
阮朝史學家黃靖果指出,當時南部還在墾荒時期,阮主接納這些明鄉人,把他們安置在三塊居留地:邊和浦島、美拖、河仙。
三塊地無法跟“船”銜接起來,十分牽強。
假設三:
“三”是泛指,並不是具體數目,是貶義詞。越語有如下慣用法可佐證:
- Nấu ba hột gạo 指米少,而不是只有三粒米
- Thằng ấy ba hoa : 天花亂墜
- Nhậu ba sợi : nhậu lai rai 慢慢地、飲少許
- Thằng này ba trợn ...厚顏無恥
看來,“假設三”較有說服力。
(0)

其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