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的故事 / 荣超
中國古代有一個關於誠信的經典故事。典出《莊子•盜趾》:“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意思是講,《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與一女子相愛,情深意切。一日,兩人相約在某橋下相會。後來,恰遇泛潮,江水上漲,那女子還沒有到來。尾生卻始終堅守諾言,死守在橋下,抱著橋柱不放,最後被江水淹沒而死。後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為守信的代詞。》
當然,似這樣的事絕不可能發生在現今世代和社會,故事中的主人翁尾生也肯定會被譏笑為愚不可及。但從故事中我們卻可以看出古人對「誠信」的重視,實已到一諾千金甚至萬金的地步。生命寧可不要,信諾卻不能不守!此等偉大情操在遠古年代,中外皆有。那麼現世代呢?生活在現今科學相對發達的現代人又如何看待「誠信」二字?
微風輕次,管你信誓旦旦,還不是悉數拋諸腦後。
數年前台灣南部有一位賣菜的老婆婆,據說這位老人賣菜時從不出現,有如神龍見首不見尾。菜攤上除了新鮮菜蔬外,零錢、秤具一應俱全。買菜人一切自助,從選擇蔬菜到秤重量、算價格(當然不能討價還價)和找贖零錢,客戶都必須親力親為,一手包辦。過程當中沒有監管、沒有遙控,全憑買菜人的誠信來完成所有買賣和交易。
此位老婦可算是企管高手,首創自助買菜的先例。不過,她可會高估了現代人誠信的操守。不否定這種情況可以發生在某些地區。若是馬尼拉呢?除了蔬菜全部被搶掃一空外,相信菜攤上的零錢及秤具等生財工具也肯定不翼而飛!「誠信」二字在馬尼拉猶如小孩子玩泥巴。説説而己不能當真。
朋友開店做生意,供應商天天允諾貨品會按時送達。結果一天拖過一天,理由一大堆: 今天司機的老婆生孩子請假、明天貨車發動器壞了拿去維修、後天天氣惡劣、大後天工人生病。這一頭客戶火急催貨,另一頭批發商卻遲遲不出貨,友人被搞得一個頭兩個大,怒不可遏問厰商: 可否給我一個確切的日子?回覆道: 貨品尚在生產中。
至於那些維修工人還有技術人員等等等,說何時何日會來修理開工,甚至打包票說絕對不會食言。
請別傻儍的相信了,還是打個八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