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天空 郭永秀
-- 在第七屆东南亚诗人大会上的发言大纲
新加坡诗坛的演变
1. 新加坡的现代诗,萌芽于60年代。70年代开始,一些诗人厌倦了早期那些平铺直诉、张口见喉的表现方式,又受到国外特别是台湾现代诗的影响,开始尝试现代诗的创作。
2. 当时受到保守派的围攻,诗坛掀起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大论战。这个论战使两派人马泾渭分明、互不相让。一时诗坛变得热闹非凡,新创作源源出现,直到80年代。那是现代诗全盛的时期。
3. 现代诗从早期的尝试时期,逐渐进入了成熟期。可以说80、90年代在诗坛上的创作,已经从早期的“现实主义”过渡到“现代主义”的写作方式。
什么是现代诗?
1. 一种自由的,反映现代人生活面貌的新诗体。可以文白参半,有无格律均可。技巧和题材无所不用,形式可以自创。
2. 现代诗不止反映外在的现实,更进一步反映个人内在的现实。
3. 现代诗 ≠ 现代派或现代主义的诗
华文现代派诗歌的起源
Ø 起源于法国的象征主义
Ø 肇始于李金发的象征派诗
Ø 得名于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Ø 20年代李金发的象征派和徐志摩等的新月派诗歌的合流
Ø 后经戴望舒、卞之琳以及九叶诗人等现代派诗人的践行实验
Ø 呈现出意象、象征、知性三大主要的审美特征
Ø 代表性诗人有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
Ø 50年代以后现代派诗分流台湾,成为华文现代派诗的大本营,60年代新加坡也加入了现代诗的行列。
新加坡现代诗的起源
Ø 60及70年代,新加坡一些年轻的诗人,因为不满于平庸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式的、没有创意的创作方式,在接触了西方众多不同文学流派之后,开始以新的方法和技巧创作。
Ø 由于他们的创作方式有异于传统,倾向于现代派、意识流等手法,所以受到保守派的攻击。
五月诗社的成立
Ø 这些对诗创作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不断尝试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创作之后,确定了现代诗是今后诗歌创作唯一可行的道路。
Ø 1978年10月21日,五月诗社申请注册成功。倡议成立者为诗人:
南子、谢清、流川、文恺和喀秋莎(后者后因理念不同而退出)
五月诗社成立的目的
1. 发扬现代诗艺术
2.推广华语、华文
3.出版诗刊、团结诗友、提供创作平台
4. 不分门派,认真创作
5. 互相交流、切磋诗艺、提高诗的质量
五月的创作理念
Ø 只有乡土,没有主义
Ø 开拓新技巧、新题材、新内容
Ø 纵的继承+横的移植
Ø 人文关怀
Ø 文学的本体性
Ø 所谓现实,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
Ø 诗既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民族的、本土的、国际的
五月诗人的口头禅
作品是诗人的身份证!
五月诗社的成员(60年代)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登上诗坛的诗人,包括:
王润华、淡莹、文恺、流川、谢清、南子、林方、贺兰宁、蔡欣等
五月诗社的成员(70年代)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登上诗坛的诗人,包括:
梁钺、林也、郭永秀、刘含芝、华之风(蔡志礼)、希尼尔、董农政
五月诗社的成员(80年代)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登上诗坛的诗人,包括:
希尼尔、董农政、许富吉、郑景祥、洪振龙、黄桢琇、林丽平、淡秋、伍木、黄广青、黄桢诱、采凡音、奔星等。
五月诗社的成员(90年中至2011年中) ---- 空白
五月诗社的成员(2011年以后)
周德成、学枫、刘瑞金、林德楠、伊蝉
五月诗社的近况
Ø 近十多年来,由于本地发表园地减少,加上新生代的华文水平低落,读者人数减少,诗歌不景气。这也间接影响了五月诗人的创作欲,有些诗人已经少有作品问世,有些处于半退休的状态,只有少部分诗人仍然对诗不弃不离,经常在国内外文艺刊物继续发表诗作。
Ø 有些诗人在网络上发表大量诗作,开辟了另外一个新天地。
Ø “沉睡”了十多年,五月诗社终于在今年初苏醒了。2011年4月份五月诗社选出新一届理事之后,已经拟定了一套重新出发的计划了。
.jpg)
五月诗社文丛出版情况
1. 集体创作:《涉江》,1979年6月
2. 谢请诗集:《鹤迹》,1979年
3. 文恺诗集:《草的行色》,1980年3月
4. 王润华诗集:《橡胶树》,1980年3月
5. 南子诗集:《苹果定律》,1981年1月
6. 贺兰宁诗集:《音乐喷泉》,1982年9月
7. 林方诗集:《水穷处看云》,1982年9月
8. 郭永秀诗集:《掌纹》,1983年5月
9. 林也诗集:《彩色分析》,1984年8月
10. 梁钺诗集:《茶如是说》,1984年8月
11. 蔡欣诗集:《感怀》,1988年6月
12. 郭永秀诗集:《筷子的故事》,1989年1月
13. 南子主编:《五月现代诗选》,1989年9月
14. 希尼尔诗集:《绑架岁月》,1989年3月
15. 南子主编:《佛教新诗选》,1990年
16. 华之风诗集:《月是一盏传统的灯》,1992年1月
17. 郭永秀诗集:《月光小夜曲》,1992年2月
18. 集体创作:《五月乡土诗选》,1992年
19. 伍木诗集:《十灭》,1994年6月
20. 淡莹诗集:《发上岁月》,1993年4月
21. 梁钺诗集:《浮生三变》,1997年6月
22. 希尼尔主编:《五月情诗选》,1998年
23. 伍木诗集:《等待西安》,2000年12月
24. 南子论文:《南子评论集》,2003年
26. 伍木诗集:《伍木短诗集》,2002年12月
《五月诗刊》的出版情况
§ 共出版了39期
§ 从1984―1998,每年出版2期(1期―30期)
§ 1999出1期(31期)
§ 2000年没有出版
§ 2001出版2期(32―33期)
§ 2002出版2期(34―35期)
§ 2003―2006每年出版1期(36―39期)
.jpg)
五月诗社其他活动
成立后的五月诗社,还以多样的活动形式展示了现代诗歌的魅力与活力,举办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
1、筹办文艺晚会
1984年8月与写作人协会及青年协会合作主办《唐诗之旅》文娱晚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古典唐诗的内容及意境
2、开办"诗歌讲习班“
为发扬华文文学、提高诗歌创作作水平、培养更多的传薪人,1985 年6月,五月诗社联合晋江会馆开办了第一届"诗歌讲习班"。培养了一批新人,课程结束后还出版了《诗的新苗》,收录了40位学员的82首诗。
3、出版配乐诗朗诵音带
诗社还借助发达的现代音响、科技推广诗歌。1985年正月创制新诗朗诵带《五月诗韵》并推上市场;1988年中又出版《五月诗韵之二:另一种声音》(后者远赴中国录制)。
4、主办"新诗朗诵会“
1985年、1986年、1988年,五月诗社主办“新诗朗诵会”,除了本社社员等本地诗人、爱好诗歌的听众外,也时常请台湾、香港、大马的诗人、学者参加(台湾诗人痖弦、香港教授余光中、大马诗人慧适等都曾参与其中)。大家在友好的气氛中增进了解、交换意见、讨论心得、切磋诗艺,有力地推进了诗运的发展。
5、在报章上推出“五月专辑”
五月诗社常与一些报刊、杂志联系,推出社员作品专辑,包括国内外的媒体、杂志。比如:
i. 前《星洲日报》的《世纪风》版
ii. 前《南洋商报》的《文林》及《写作人》版、3.《新明日报》的《城市文学》版等推出《三周年社庆专辑》、《现代诗人笔汇》、《九月风起时》、《五月诗抄》、《五月诗展》等,
iii. 1984年菲华《世界日报》文艺副刊《诗》以全版篇幅刊载《星马诗坛介绍:五月诗社与五月诗刊》,等等。
.jpg)
6、积极参与其它文化社团的活动
除了主办一些活动,五月诗社还积极参与其它社团的文艺活动。比如:1987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跟报界、文艺团体、初级学院及学会组织联合主办"文艺节"举行大型文娱晚会《青春浪花》时,诗社曾出钱出力,积极参与其中。
五月诗社现况
Ø 近十多年来,由于本地发表园地减少,加上新生代的华文水平低落,读者人数减少,诗歌不景气。这也间接影响了五月诗人的创作欲,有些诗人已经少有作品问世,有些处于半退休的状态,只有少部分诗人仍然对诗不弃不离,经常在国内外继续发表诗作。
Ø “沉睡”了十多年,五月诗社终于在2011年初苏醒了。
Ø 2011年4月份五月诗社选出新一届理事之后,已经拟定了一套重新出发的计划了。
五月诗社2012/13年理事会
顾问:王润华 、林方
社长:郭永秀 副社长:蔡志礼
秘书:黄桢琇 副秘书:李群好
财政:程文恺 副财政:梁钺
总务:伍木
理事:陈鸿能、淡莹
查账:谢清、黄广青
五月诗社这两年来,中生代已经从老一代中接手,开始计划往前冲刺。《五月诗刊》将于年底出版,《五月现代诗选2014》也将于2014年面世。
.jpg)
seacp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