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中的一朵小花--评林锦的《牵着惺松的眼神》

 

/琴棋書畫

 

  林锦的散文诗《牵着惺松的眼神》,犹如石缝中的一朵小花,清丽喜人,淡淡雅雅之中散发着浓浓郁郁的馨香,读之令人喜悦而满怀温馨。
  《牵着惺松的眼神》写的是一幅在清晨见到的生活画面,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小孩去上“幼儿乐园”。这是最寻常不过的画面,在任何地方都能见到,但人们可能毫无感觉,任由这幅画面从眼皮底下溜过,却被林锦捉住了,他不仅仅看到、听到、感觉到,还用心灵的触角去碰撞,从而迸发出一簇簇美丽的火花。

  这一幅画面的内容是单薄的,它可以入诗、入画、入乐,当然也可以用很感情的笔调来抒发,但要写得深入,写得形象,写得诗情画意,可就很考作者的能耐了。

  不能不佩服林锦独到的眼光,他选取的题材、角度都带来相当的困惑和挑战,但他却能从容的跨过。

  这是文字的魔力所幻化出来的光彩,林锦的笔下自然流畅的语言,既贴近生活,又赋予奇丽的景致--文字世界的再造,呈现出姿采纷呈、层次分明、精雕细刻的美感。

  且让我们泅游于林锦的文字海洋里,看看林锦是如何运用文字来体现风景的。

  题目是《牵着惺松的眼神》,这原本是诗的题目,却让林锦巧用了,多么引人遐思的题目啊,一看到题目,就很想读下去。眼神怎么能“牵”住呢?牵,是动作语言,诗的语言,但读下去就明白了。这双“惺松的眼神”是来自“年纪轻轻,个子小小的美丽的小妇人”,作者是怎么形容小妇人的:“以一头的黑、的短、的密、的秀发,撩拨着既怜且羡的上班族的脸”,刻意把一连串的字词割开来,营造了一种跳跃的节奏感,把小妇人的形象写得很饱满,很伏贴。

  林锦一开始写那个早晨,便有不俗的落笔“清晨,当希望从东边冉冉升起,我便在公车站,以企鹅的立姿,向远方搜索。用殷切的目光,朝着绝不食言的期待招手。”把太阳转换成希望,很切题,而“我”的立姿也很不一样,是“企鹅”的立姿,诙谐的笔调让人觉得这个早晨不只充满希望,而且荡漾着生活的情调。

  作者所期盼的那“绝不食言的期待”,是期待那双“惺松的眼神”,每天总在这样的时刻出现。“好惺松好惺松的眼神呵,她怀里抱的那对,她手里牵的那双。她背着一个小小的书包,右肩挂着一个小小的水瓶,左手抱着一个娃娃,右手牵着另一个娃娃。两个娃娃,手里都抓着面包,眼里都含着朦胧,有一口没一口地咀嚼着微凉的晨色。”因为幼儿园离开这里尚有一段很远很远的距离,两个孩子必须早起,“眼里都含着朦胧”,显然还未完全睡醒,而年轻的母亲为了赶着上班,不得不提早带孩子出门,一幅现代上班族的生活况味跃然于上,令人对这位年轻母亲肃然起敬。两个孩子咀嚼着面包的小动作,也没被林锦浪费,瞧!他又转换了语句,把“面包”转换成“微凉的晨色”,不但不破坏早晨和谐的气氛,反而融进了一丝清凉,让人觉得整个早晨多么的舒畅而富有韵律美。
  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上课,这原也是常见的,但林锦的眼光显然越过这常规,看到不一般的景象,他说:“在路的那一头,好远好远的地方,有一所售卖知识的幼儿乐园”,“售卖知识”另有所指,当然有若干程度的讽刺性,衬托出那双“惺松的眼神”所包含的某种辛酸。
  文章不长,意蕴却很丰富,没有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没有对文字的感觉,没有组织文字的能力,是写不出这么好的作品来的。

 

 

 

附录原文:

《牵着惺忪的眼神》(散文诗)/林锦

 



  清晨,当希望从东边冉冉升起,我便在公车站,以企鹅的立姿,向远方搜索。用殷切的目光,朝着绝不食言的期待招手。

  接送心事的公车,缓缓进站。我并没有上车的冲动,反而,以悠闲的思绪扫描,那惺松的眼神。

  对,惺松的眼神。那个小妇人,那个年纪轻轻,个子小小的小妇人,以一头的黑、的短、的密、的秀发,撩拨着既怜且羡的上班族的脸。她,美丽的小妇人,牵着希望,抱着希望,义无返顾地踏上文明的征途。

  好惺松好惺松的眼神呵,她怀里抱的那对,她手里牵的那双。她背着一个小小的书包,右肩挂着一个小小的水瓶,左手抱着一个娃娃,右手牵着另一个娃娃。两个娃娃,手里都抓着面包,眼里都含着朦胧,有一口没一口地咀嚼着微凉的晨色。

  摆在她眼前的,是一座很长很长的行人天桥,跨越一条很宽很宽的快速公路。她爬上理想,一级一级的阶梯,小心翼翼,深怕那惺松的眼神,一不留神,滚下石级,然后,碰碎。

  我知道,在路的那一头,好远好远的地方,有一所售卖知识的幼儿乐园。

  下了石阶,母爱的背影,便渐渐地融入晨曦中,和风,一起轻抚,那惺松的眼神,那惺松的眼神前方那弯弯的路。

  之后,徐徐进站的公车,便载走了我的满足。而且,和我立约,明朝,一定为我载来期待。 

其它留言

计数器统计

  • 访客: 3131916
  • 在线: 12

東南亞華文詩人網
www.seacpw.com